日人“购岛”:闹剧还是国策?
2012-05-30
新民周刊 2012年30期
一个面积仅6.3平方公里的群岛,成了中日关系中难以愈合的创口。每逢“阴天下雨”,就会隐隐发作。
几天前,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众议院会议上公开宣称,如果在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日本领土和领海”发生别国的违法侵犯行为,必要时将考虑出动自卫队。与之前多数日本内阁奉行的“模糊”政策不同,野田佳彦此次“示威”如此高调、大胆,实属罕见。
日人在钓鱼岛问题上,一直不断试探,可谓“处心积虑,得寸进尺”。
此前,80岁的日本反华政客石原慎太郎在美国抛出“购岛论”,与民主党政府大演双簧,双方仆唱主随,配合默契,一再试探和挑衅中国政府的政策底线,丝毫不顾及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大环境。
事实上,钓鱼岛在中日建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成为“问题”。
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转化,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日关系急速恶化有关,而中日关系之所以急速恶化,则与日本国内政坛之“总保守化”及日本意图加快实现其“大国梦”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
上世纪80年代,时任日相中曾根康弘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试图摆脱和平宪法束缚,延续战前对外扩张的思想。到90年代,时任社会党党首小泽一郎又抛出“普通国家论”,试图修宪派兵,插手国际事务,与中曾根之思想一脉相承。
近年来,尽管日本首相走马灯般轮换,尽管政权更迭进入“两党时代”,尽管中日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的关系日益紧密,但东京方面丝毫未放松任何对华政策的抗衡。这其中自然有美国“重回亚洲”战略的因素,也有中国和平崛起的背景,但中日两国在钓鱼岛等历史问题上的冲突,与其说是美国介入或中国“崛起”的结果,不如说是日本之国策使然。
既是国策,则冲突难止,宜需未雨绸缪。(苏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