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浪漫让女人强大

2012-05-30不小可

新民周刊 2012年27期
关键词:困厄梅格瑞恩

不小可

诺拉·艾芙隆死了,71岁,死于白血病。相比其他大明星、大导演的离世,诺拉的死并没有引发铺天盖地的悼念。媒体评出她生平五部最值得纪念的代表作,但许多人不知道她是谁。

她是谁?编剧世家出身的好莱坞名导演,曾经的白宫实习生,《纽约邮报》等多家媒体记者,散文作家、剧作家,三个男人的妻子、两个儿子的母亲,曾经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人们记住她。

《当哈利遇见莎莉》、《西雅图夜未眠》、《电子情书》、《朱莉与朱莉娅》……她导演的都是些温情脉脉的电影。多年前,有个国内导演说,“一部电影能有某个镜头被观众牢记就已经算成功”,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诺拉。看过《哈利》的观众,怎么都不会忘记梅格·瑞恩在餐厅里为比利·克里斯托演示如何伪装高潮的桥段吧?还有技惊四座之后隔壁老太太的那句:“她刚才点的东西,给我也照样来一份!”

在那个“电影没有为女性预留多少席位”的年代,诺拉孜孜不倦地从女性视角拍着女性。《西雅图夜未眠》据说创作灵感来源于《金玉盟》,男主角在片中称其为“Chick movie”(小妞电影),就连诺拉自己的影片也没能逃过这一标签,即使她素来反感男性导演将电影女主角仅仅塑造成——“女朋友和妻子”。

当年大家伙对诺拉的评价,无非是“好莱坞现代爱情喜剧之母”,或者“美国琼瑶”,因其太过浪漫。在《西雅图夜未眠》里,她让汤姆·汉克斯站在妻子坟头对年幼的儿子低语:“别追问为什么,不然我们会疯的。”短暂的催人热泪后立即转头,给他安排了一个梅格·瑞恩一般的俏佳人用以拯救。《电子情书》仍然请来这对银幕情侣,上演街角小书店虽死、天涯良人终可觅的故事。

在“正能量”一词远不及今日流行的时代,“浪漫”难免会在某种程度上被等同于浅薄,就像“励志”并不见得始终是褒义词。艾芙隆去世后,《洛杉矶时报》将诺拉式的感情表达定义为“利刃罗曼史”,看到了她身上并存的女权意识与女性根深蒂固的浪漫,却并没有将这种浪漫理解为女性内心的强大。但为什么不呢?若说“未遇苦难的人生不值得经历”,那也应当首肯,苦难于人的价值不仅是“使其免于浅薄”,更在于不因苦难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冷硬——冷硬不是强大,柔软才是。

你看诺拉,不是没有起伏,并非不历困厄。美国女权运动闹得最红火的1970年代,她也和丈夫离了婚,并非标榜什么,是实实在在地经历背叛:身怀六甲时丈夫有了外遇,对方还是英国上院领导人、BBC著名主持人。她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离婚、再婚,把难堪的故事写进剧本《心火》,从人生低潮走向作家、编剧、导演、制作人。即使是两度离异之后,也没能让她拒绝接受新的感情。

做记者的时候,她想:“我大概一辈子都会是个新闻记者了”,后来给时尚杂志开专栏,她又念叨:“我可能不会永远是个记者吧”。生活之门永远为她这样的人打开,无限的可能性随时摆在眼前,她不需要让自己老于世故、冷眼看人,她的浪漫与自嘲就是她最强有力的护身之器、最无与伦比的正能量。

物以类聚。与诺拉五度合作的好莱坞导演罗伯·莱纳也是个中好手,尤其擅长青少年成长题材。《伴我同行》、《怦然心动》,每隔几年,总有人能拍出这样的柔软的电影。《伴我同行》讲四个男孩一路沿铁轨去看一具传说中的尸体,没有歐洲导演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那般写意的风格化,只有娓娓动听的通俗故事。但我总疑心,让孩子内心真正成长的,并不见得是沿途困厄,而是一丝善意的曙光,像《怦然心动》的经典台词:“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猜你喜欢

困厄梅格瑞恩
《小妇人》中梅格的婚恋观
治愈不开心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文化创新管理的困厄思考
困厄与出路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传统小说三要素的“困厄”例谈
《天·水》《时空》
瑞恩·高斯林 他很性感!更有才华!
跨越时空的爱
亲人( 连载一)
从自卑到自信 瑞恩·高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