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与读

2012-05-30

新民周刊 2012年37期
关键词:恐慌全民家长

《全民教育恐慌》

(2012年第36期)

近年来,我在沪、浙、津、冀四地考察和研究基础教育,与教育高官、名校校长、实力家长有不少接触,读了贵刊上期关于“教育恐慌”的封面报道,写下一些亲身感受供参考。

感慨一:“教育恐慌”源于人们对“教育万能”的迷信,包括迷信中心城区的基础教育(含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园和高中),迷信以美国、英国等国家知名大学为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以为最终抵达大洋彼岸并加入西方国籍,就是到达了个人发展的自由王国。這种狂想,和当年的“全民炼钢”是一样低级幼稚的。

感慨二:不是孩子没有童年,而是家长没有“中年”。不见得孩子被补课和学艺占据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否则他们如何早恋呢?而且早恋已经进入小学。现在的童年有动漫、有苹果、有迪斯尼,他们知道乔布斯而暂时不需要知道牛顿。倒是人到中年该干事业的家长和老师一起成为“灵魂工程师”而迷失了自己的灵魂。

感慨三:从“拜金主义”到“拜教主义”,也算是社会思潮的一个小小进步。全民炒股的时候,人人都是“经济学家”;全民重教的现在,家长皆是“教育家”。在可预见的将来,“虎爸”、“狼妈”还会层出不穷,甚至鄙视常规基础教育而退学自教。这好比拒绝使用货币,在局部空间是可以生存的,但终究是没有市场的。

这期封面报道刊发之时,我也促成了两家文明单位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和上海环境物流公司的德育结对共建。仪式上,我们向孩子们颁发了合作编撰的校本教材《垃圾分类ABC》;我们宣读了环卫船长刘必胜30年默默奉献的劳模事迹,并让孩子给他戴上红领巾。滕平校长说:不指望孩子们百忙中抽空去农村识五谷、辨百草,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清楚垃圾分类以让城市更靓丽;不是要孩子们今后都去当工人,只是希望他们能够知道社会上还有产业工人群体的存在;不期待孩子们时时刻刻仰望星空,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明白人世间还有一种崇高品质叫做无私奉献。

我们的教育,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原。

王泠一(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教育发展事务观察员)

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是对社会不抱希望的表现,是绝望后的无奈。在资源稀少与市场流动的社会,追逐资源,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湖北黄冈一树寒雪

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社会就业都需有较高的学历作为前提,高校的录取完全按分数为前提。其实目前的中国的学校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思想的学校培养的学生有思想吗?如此发展下去未来的中国是相当困惑的。本人认为中国难在制度本身的设计上。

四川泸州mp7204

谁制造的?如果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是义务教育,如果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分配平衡,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如果世界罕见的中国高考没有地域之分,全国公平竞争,不拘一格选人才,这些情况会如此严重吗?

没教育主管部门的允许,哪有那么多补习班和考试培训?没有教育部门的红头文件哪有那么多补习培训资料要学校订?脱不了商业化利益的教育是谁制造的?

河南洛阳雷雷人

猜你喜欢

恐慌全民家长
全民·爱·阅读
“本领恐慌”与“看家本领”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我心中的好家长
可持续全民医保
家长请吃药Ⅱ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MERS可防可控别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