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能:制度比个人重要
2012-05-30叶竹盛
叶竹盛
颁奖词:原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能既做到激流勇退,又能在关键时刻义不容辞挺身而出,领衔检讨特首潜在利益冲突的制度漏洞,“智慧和勇气”来自他对法治理想的坚守,来自他对制度比个人重要的清醒认知,以及甘为完善制度做垫脚石,而不顾个人毁誉的使命感。
对普通人而言,逆流而上永不退却是一种美德;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则以合适时机的激流勇退为美德。两年前香港特区终审法院首任首席法官李国能宣布提前退休之时,港人虽感惊讶和惋惜,但更敬佩他为了终审法院领导层的延续性而做出周全考虑。2012年3月,已经淡出公众视野两年的李国能,又一次重返公共领域,这一次他的身份是“防止潜在利益冲突检讨委员会”的主席。这是一个独立的临时委员会,负责检讨香港一度缺位的特首监督机制。
李国能的复出既出乎公众意外,又在情理之中。2012年2月,香港媒体爆出,时任特首曾荫权涉嫌多次过度享用朋友提供的设施和超出适度范围进行公务消费。在廉政文化浓厚的香港,任何细微的不廉洁行为都可能遭受公众批评,更何况牵涉的是最高行政长官。曾荫权很快便遭受媒体、政党和公众的多方指责,颇为难堪。就在这关头,远在印度度假的李国能接受了曾荫权的邀请,“临危受命”,领衔反思香港有关制度漏洞。
1997年香港回归时,李国能被任命为终审法院首席法官。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首次拥有了终审权,如何在《基本法》和香港法治精神之间实现融洽的对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席法官因此被认为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李国能却 “欣然”接受了任命,后来他回忆说,那是出于对维护香港法治的“强烈的使命感及高度的热忱”。他最终不负众望,带着“完全无遗憾”的心情和港人至高的尊崇退休了。
然而,领衔检讨特首监管制度,显然是个更为棘手,充满政治意味的工作。李国能在首席法官任上积累的清誉有可能毁于一旦。在其职业生涯中他曾多次强调,“法官不应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任何角色”。因此他在任期间严格与政治保持距离,甚至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此次面临舆论漩涡和政治声浪,李国能竟从低调的退休生活中再度出山,不顾可能卷入非议和揣测中,自然出乎不少人的意料。要知道,李國能的堂兄、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被指与曾荫权关系非同一般,因此有香港媒体甚至认为李国能被用作曾荫权此次危机的挡箭牌。
但是另一方面,李国能却又是不二的人选。香港虽以法治严谨著称,但其制度网络难免有漏洞。香港的《防止贿赂条例》为普通公务员设定了可谓严苛的廉洁标准。他们若接受价值1000港元或以上的利益均属犯法,400至1000港元利益则需要向上级申报。但是考虑到特首这一职位的特殊情况,此项规定并不适用于特首。一则特首时常出访和接待来宾,出于礼节常有交换礼品的需要;二则特首并无上级,无从事先申报。因此尽管曾荫权的做法有失情理,却未必有违法律。对如此重要的一项制度进行“查缺补漏”,独立于体制之外,享有极高声望,且以处事严明著称的李国能几乎是最理想的人选了。
2012年5月底,独立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长达50页的检讨报告,提出36条建议,全面封堵规管特首和其他高级官员不当利益往来的制度模糊。新任特首梁振英表示愿意接受委员会的建议。李国能再次为完善香港的法治制度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委员会首次会议上,李国能说:“只有完善的制度才可以维护公职的声誉和尊严。我再说一遍,制度比个人重要。”李国能既做到激流勇退,又能在关键时刻义不容辞挺身而出,这种非凡的气度来自他对法治理想的坚守,来自他甘为完善制度做垫脚石,而不顾个人毁誉的使命感。他曾将法律比作歌曲,而将法官比作唱歌的人,但是他说,“法官需要的不是掌声,也不应该考虑受欢迎的程度。他要做的就是,依据法律去判案。”当其他公众人物也能做到不计较掌声的大小,而仅出于公共利益而行动之时,也许便能体会到李国能进退自如的那种非凡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