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不称职的妈妈
2012-05-30梁旅珠
编者按:梁旅珠,《我把女儿教进世界名校》一书作者,女儿被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宾州大学7大名校同时录取。自认为“是个不称职妈妈”的她,觉得爱就是慢教和等待,好妈妈要把最珍贵的时间留给孩子。
补习的目的是“补强”
女儿高于小学快毕业时,班上一位女生的家长特意打电话告诉我,她替于也报了T老师的补习班。T老师多年前是女儿学校初中部的数学名师,熟稔学校的教学进度和考试方式,因此很受欢迎。
不过,对于于到底该不该补习这件事,我相当苦恼。她小学上过很多才艺课,但除了英语,没有去补习班补习过。我的原则是,只让孩子上才艺课以及跟课本不重复或没有直接关系的加深加广课程;课业方面,我要求孩子在学校必须要认真听讲,如果学习成绩退步,就从不太重要的才艺课开始删除。
一般的补习班做的事情,不外乎整理、重复课程重点,并盯着孩子做题目反复练习。这些,不都是孩子必须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吗?我问自己:一样的内容,我的孩子需要听两遍以上吗?整理和反复练习的工作,难道孩子自己做不来吗?
就在我犹豫不决时,听到了T老师数学班的两个案例。
于一位同学的姐姐小学一毕业就去上补习班,没想到上初中以后,对数学的兴趣却每况愈下。她妈妈很感慨地说:“当初提早送去补习不知道对不对,究竟是把她对数学的胃口补坏了,还是不补现在表现会更差?”
另一件事情发生在我初中同学的女儿身上。她女儿上初中以后数学成绩不理想,原本没有补习,后来女儿自己提出希望跟同学到T老师的补习班上课。补习了一段时间,她的成绩果然好转,孩子很高兴,学习起来也比较有信心和兴趣。
最后我婉拒了那位家长的好意,跟于说觉得有必要加强了再去补习。
事后看来,我们做了正确的选择。于小学时,虽曾因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一度对数学失去兴趣,却也因为初一时碰到一位适合她的老师而重拾对数学的热情。
这些年的经验,让我更确认了自己一直以来对补习的基本看法:除非有专门科目竞赛的需求,或是运气太差碰到不胜任的老师,不然补习应该是发现不足后针对问题的“补强”,实在没必要“补在前面”。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曾有家长对我说:“你自己很会念书,可以自己教,所以才不需要补习吧!”其实上小学高年级以后,除了偶尔帮他们改改中英文作文或指导戏剧表演和演讲稿,我没有辅导过孩子功课。
我总是对孩子说:“读书是你们自己的事,有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遇到不懂或不会的东西,我要求孩子练习解决问题的3个步骤:第一,先不要放弃,自己换几种切入方式想想看,想不出来再找参考书看看,找找解决方法;自己无法解决的话,第二步才去请教同学或老师;经过这两个步骤后如果还是有困难,就要尽快来找我。
事实证明,如果孩子认真执行,前两个步骤就绰绰有余了。所以,从小奠定学习方法和态度真的很重要。于进入高中以后,除了我们自己安排与学校课程无关的英文和日文课,基本是“零补习”。她会利用寒暑假买下学期的课本来读,已经具备了进大学所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弟弟伟庭,我也是这样教育的。
100分妈妈不只有一种类型
一个必须为家庭生活打拼的职业妇女,只要调整好心态,认真经营,一定可以成为孩子心目中的100分妈妈。
我承认自己的厨艺平平,也庆幸没有因此养出“嘴刁的孩子”。两个小孩儿从上学以来,跟我们旅行时吃遍了山珍海味,却从没嫌过学校的菜不好吃。我对他们的要求是:同学能做的你们都能做,同学能吃的你们也都能吃。
有个朋友是新手妈妈,担心自己做的菜不好吃,赶紧去烹饪班报名。但事实证明,菜做得好不好,在夫妻相处、亲子关系中都不是重点。
每个人的生活重心、喜好各不相同,人与人相处的错综因素更交织出复杂的影响与结果,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都值得参考借鉴,但不见得适合自己的状况。彼此用心相处,愿意正视问题,时时微调互动方式,才是维系良好关系的铁律。
我觉得,学龄前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时间,父母的真心陪伴与关爱所带给孩子的安全感最重要。
我鼓励年轻的妈妈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最方便的形式陪伴孩子,快乐地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对孩子的爱,在孩子的记忆中,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味道”。只有妈妈自己过得开心满意,才有办法让亲子时光温暖充实。
(水云间摘自《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