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二堡总体概念性规划
2012-05-25杨玉琴何绮嗣
杨玉琴 何绮嗣
摘要: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对于辽阳县刘二堡进行了总体概念性规划。通过分析刘二堡发展中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制定合理的发展模式,规划总体布局结构,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辽阳县 刘二堡 概念性规划
1. 刘二堡现状概况
1.1 区位交通
刘二堡镇位于辽宁省中部,辽阳县西南部,隶属辽阳县管辖。东北距辽阳县政府驻地首山镇13公里,距辽阳市区35公里,东南距鞍山市区15公里。北与黄泥洼镇、沙岭镇隔柳壕河相望,西与唐马寨镇、柳壕镇相邻,南与穆家镇、鞍山市接壤,东与兴隆镇毗连。刘二堡镇区位于镇域东部,由河南、河北、中心3个居委会和河南、河北、中心、山东、后堡、东堡6个村组成。
刘二堡镇所在的沈辽鞍发展带是沈阳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沈大高速公路和202国道纵贯镇域东部,在202国道、兰唐线与沈大高速交汇处有两个高速公路出入口。东北和东南毗邻首山新城的兴隆工业区和鞍山的达道湾工业区,并通过省道兰唐线和县道鞍蛤线连接与首山镇、鞍山市相连,交通便捷。
1.2 自然条件
刘二堡镇属沿河冲击平原地貌,地势平坦,东部高、西南底,标高介于8.0-18.0米之间。
刘二堡镇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长,多位西北风和北风;夏季炎热而短,多位东南风和南风;春季雨少风大;秋季晴朗温和。年平均气温7.8℃,年最高气温34℃,年最低气温-27℃。年最大风速19m/s,无霜期125天。冻结深度1.5米,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刘二堡镇境内有大小河流5条,分别是南沙河、北地河、柳壕河、运粮河、大沟河,总长49公里。南沙河由东堡村入境,经中心、河南、河北、西地、王家庄、孟贾、后杜、陆家等村,流入唐马寨镇,境内长14公里。北地河由高庄村入境,经后堡、河北、义和、朱家等村,流入唐马寨镇,境内长7公里。大沟河由大沟村入境,经大沟、王五道等村、汇入柳壕河,全长7公里。柳壕河属太子河支流,发源于首山镇北郊石桥子,全长33.9公里,总流域面积508.8km2,境内长9公里,平均河宽20米,河道平均比降4‰,年平均径流量6664万m2,多年平均流速21.1 m3/秒。
2. 刘二堡发展条件分析
2.1 发展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
所处的沈辽鞍经济带轴线为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轴线,南部邻近鞍山市、达道湾新城和腾鳌新城,北部邻近辽阳市、首山新城。沈大高速公路自镇域东侧经过,南北有小张郎、鞍山两个出入口,并有兰唐、鞍蛤、203国道等跨高速道路联系东部的鞍山、首山等城镇。
2)经济实力优势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31.7亿元,占辽阳县(151.8亿元)的20%,为典型的工业镇。2002年以来年均gdp增速为24.8%,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0.8:53.9:35.3调整为4.7:82.3:13.0,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
发展潜力评估表明,刘二堡在辽阳县的综合发展潜力仅次于由首山镇、兴隆镇组成的中心城区,与后者共同组成辽阳县的城镇化发展核心地区。
3)商贸传统
刘二堡为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镇,为辽阳西部传统商贸中心,对辽阳西部乡镇具有深厚的传统影响力。
2.2 发展劣势
1)产业结构单一
刘二堡经济主要以金属冶炼加工为主,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82.3%,在工业中冶金铸造业占88%,过分单一的产业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2)城镇建设滞后
城镇主要建立在多个村庄集合的基础上,除商业以外的公共设施和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城镇的功能提升和进一步发展。
3. 职能和特色分析
3.1 沈辽鞍经济带重要的钢铁精深加工基地
利用紧邻鞍山市的优良区位,加强与沈阳制造业基地的联系,承接适合刘二堡的产业转移,整合发展产业链。重点发展以金属冶炼、加工和装备制造配套产业为主导的钢铁精深加工制造业,形成与兴隆、达道湾并接的钢铁精深加工基地
3.2 鞍辽地区西部的重要商贸物流中心
刘二堡商贸历史悠久,是辽阳县西部传统的商贸中心,影响范围包括鞍山、辽阳市高速公路以西以及辽中县一带,另一方面可依托交通优势和产能优势,建设以钢材、金属制品为主的加工物流产业园区。
3.3 富有特色的宜居城市
刘二堡历史文化内涵深厚,见于记载的古建筑众多,南沙河穿越镇区,由众多村庄组成的镇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城镇肌理,工业城市的定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较强的要求,综上原因,规划应将刘二堡新市镇建成富有特色的生态宜居城镇。
4.城镇规模
1)现状城镇人口
现状城镇人口包括6村3居委会,常住人口3.7万人,暂住人口约1万人,合计4.7万人。工业区所在的小张郎、高庄子、稠树林三个村人口约0.38万人,总计5.1万人。
2)城镇人口增长分析
村镇建设年报仅统计三个居委会人口,未包括镇区所在的6个村庄,因此其2008年镇区人口仅2.0万人,数据严重失实,由此导致缺乏历年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数据。规划拟根据各村居委会人口构建镇区历年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其中镇区包括河南、河北、中心三个居委会和河南、河北、中心、东堡、后堡、山东6个村庄。得到历年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如下:2000年镇区人口3.5万人,城镇化水平52.2%,2009年与2000年相比,镇区人口仅增加0.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6.2‰,略高于镇域人口增长速度(5.6‰)。
上述分析表明,镇区人口增长与镇域人口增长呈现同质化现象严重,分村人口分析也表明,构成镇区的村庄与其他村庄相比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镇区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产业的集中并未带来人口的转移,因此导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辽阳县域体系规划确定为5~10万人。随着刘二堡工业经济的发展和新市镇地位的确立,将对西部周边城镇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其发展规模将会有所增加。
3)城镇人口预测
考虑工业区所在的村庄人口将纳入新市镇范围统一考虑,因此现状人口基数采用常住人口4.1万人、暂住人口1.0万人,总人口5.1万人。
由于镇域人口和镇区人口增长呈现同质化现象,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因此立足于过去发展趋势基础上的趋势导向型方法如联合国法、时间相关分析法、年均提高百分点法不适应于新形式下的发展预测。为此,规划预测采取目标导向型预测方法,规划采取综合增长法、剩余劳动力转化法进行预测。
5. 总体布局结构
5.1 用地布局结构——两带两区
规划采取镇区和工业区相对独立发展的布局结构,通过202国道交通带联系两片,并以北地河生态隔离带分隔,从而形成“两带两区”的总体结构。其中两带为202国道发展带,北地河生态隔离带,两区为刘二堡镇区和工业区,其中镇区14平方公里,工业区7.2平方公里,总用地面积21.2平方公里。
镇区:中部、北部生活区依托原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及自然环境,形成镇中心和生活居住区;南部产业区以一二类工业为主,发展对城镇影响较小低污染、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
工业区 :北部产业区与主镇区有一定隔离,主要依托原有厂园发展三类工业,并结合对外交通设置在沈大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的小张郎布置仓储物流用地。
5.2 公共中心组织——一心双轴
一心:复合中心——在镇区形成由西部商业中心、东部行政文化中心、河南次级中心、北部次级中心构成的复合城镇中心。
两轴 :依托刘柳路、刘中路规划发展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形成城镇主要发展轴与景观轴,将几大功能中心联系起来。
6. 开发强度控制
6.1 高开发强度区域
是指城镇中心商业商务区,主要位于两条公共服务轴线的交点处。可开发高层商业商务大厦,结合绿化景观,形成城镇地标、城镇核心区域。这一开发强度的区域较少。
6.2 中等开发强度区域
多层居住区、沿街商业带、次级商业商务中心等。是村民住房改造区,集中居住的区域,包括村民回迁区、及吸引周边村镇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口的居住区等。这一类型的区域占镇区的大部分。
6.3 低开发强度区域
大部分的工业区以及村民住宅保留区。部分条件较好或者城镇发展达不到的区域可以暂时保留。
7. 开发时序
7.1 近期建设
1)规划年限和规模
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为2010—2012年。近期城市人口规模6万人,用地14km2。
2)建设重点
以工业区建设为主,加强镇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目前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构建城市合理的空间结构,为城市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2 远期发展
以整体协调为重点,实现两区的联动发展,以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全面实现城市功能的提升和结构完善。提升镇区城市功能,完善生活居住用地改造和镇区绿地景观建设。
7.3 远景发展设想
在规划期内城市整体布局与结构形成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进程和相应的各类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出发,重点发展镇区,适度发展工业区。
远景镇区居住用地将向北部拓展至兴刘线,工业用地沿刘中路向南拓展,工业区工业用地跨兴刘路向北拓展。建设用地面积扩大至25~30平方公里。
结论
在我国地区不均衡发展战略背景及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沈阳经济区刘二堡新市镇建设可充分借鉴省内优秀新城、新市镇的发展经验,以政府主导为发展路径,以监管和后台支撑只能为发展契机,充分体现沈阳经济区的新特色,积极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从而实现在产业带动下,城市科技、文教、加工、物流等产业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尹强:《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全新版) 天津大学出版社
3、王翠萍、王宇新主编:《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邱岳主编:《城市规划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