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升级要把握好五大关系

2012-05-25吴黎明杨祖增

浙江经济 2012年8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浙江升级

□文/吴黎明 杨祖增

浙江在强力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同时,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尊重市场和产业规律,处理好短期增长和长远能力提升的关系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持续、复杂、艰难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的渐进性和阶段性特征。基于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要素资源结构变动的现实,浙江在强力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尊重市场和产业规律,处理好短期增长和长远能力提升的关系。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具有时间上的相对性。与广东、江苏和山东相比,浙江以轻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相对发达(浙江传统产业的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资产总额、利税总额、从业人员等各项指标,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大体处于75%-80%)。在工业化、城市化前期以轻工业为主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类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优势。然而,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重化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迅速扩大,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的主要产业载体。而现阶段浙江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不及广东和江苏,重化工业发展规模不如山东。依据经济发展趋势与产业升级规律,加快“腾笼换鸟”,果断地压缩相对过剩的传统产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新产业、大项目、好企业腾出资源环境容量。

但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不存在绝对的分野,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绝不是放弃传统工业而另搞一个标新立异的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更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是齐头并进、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且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的支撑,脱离不了传统行业以及传统工业企业的根基,比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就离不开现有的机械工业,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能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只要能在技术上进行升级,也能转变成为现代产业。当然,由于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不同,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推进的重点和抓手有所区别:传统产业应强化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新兴产业重点应在引导投资、做好技术投入和产业培育。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

产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浙江经济能够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后“走在全国前列”,主要得益于浙江制造的崛起和发展。没有浙江制造业的发展,就没有浙江今天的经济地位。2011年,全省14个工业大县(市、区)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达到57.9%,最高的达到75%。从全球看,日本、德国先进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至今无法被其他国家所替代。浙江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但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仍然离不开工业化的继续推进,离不开依靠先进制造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浙江产业国际竞争力近期可能更多地体现于制造业。

然而,随着浙江进入工业化后期,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制造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工业设计、技术研发、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而现代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现代制造业包含了大量服务的内容。浙江服务业的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形成,浙江第三产业投资已连续数年快于工业、制造业投资,服务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浙江作为先发地区,无论是从“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还是从经济发展规律,都必须承担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任。

“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

处在工业化高级阶段的浙江,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产业梯度转移是很自然的态势。本世纪初,浙江民营企业就开始了“东扩西进”的跨区域发展进程,多年来浙江省一直是沿海发达省市唯一的一个净资本输出的省份。2010年,中部地区吸引省外资金最多的是安徽省,其资金来源地前三名分别是浙江、江苏和上海;西部地区吸引省外资金最多的是重庆市,资金来源前三名分别是北京、广东和浙江,浙江都位居前列。同时随着类似吉利收购沃尔沃等并购事件的逐渐增多,浙江民营企业大踏步“走出去”时代已经到来,2010年浙江省境外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额均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

浙江的人均国民收入和国民储蓄水平,决定了浙江已经到了由简单的商品输出转向大规模资本输出的发展阶段,但同时资金大量持续流向境外、省外以及外来资金流入偏少也已导致投资省内的本土资金减少,近年浙江制造业无论在基本建设投资层面还是在更新改造投资层面,所占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都在下降,局部地区已出现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现象。虽然对外投资、产业外迁为省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行的途径,但“产业空心化”和一些企业的“低留高出”(即低端产业存量留在浙江,而高端产业的增量部分却在外省另辟战场),也在警示各地必须解决好产业转移与本地产业的竞争和协调问题。应着力统筹产业转移与产业扩张的关系,通过价值链的有效组织和分工,以主动性、战略型的产业扩张,替代被动性的产业转移,营造“总部经济在浙江、生产基地延省外、研发机构国际化、营销网络全球化”的新型产业组织格局,夯实浙江未来发展的产业基础。

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产业组织从中小企业原子式竞争为主向大企业领导市场的转变过程”(金祥荣,2010)。浙江经济发展一直来缺乏龙头企业引领(民营企业中迄今还没有千亿级巨头),以中小企业为主是浙江的一大特色(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3.2万家、规模以下工业中小企业(含个体工业户)90万家),这种发展格局不仅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创新投入少,而且难以大规模承接并实施对产业升级有重大推进作用的大项目。浙江经济如要实现转型升级或跻身高收入国家地区水平,必须拥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虽然小企业的灵活性在开拓市场方面有其优势,但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小企业的劣势很难自身消化,比如进入发达、成熟的欧美市场,法律、财务、销售渠道控制、人工成本等高额费用让小企业难以承受。大企业则是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引擎,一个大型制造企业能带动着一大批中小企业乃至微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形成的产业链紧密联系和产业配套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壮大行业龙头企业与培育中小企业的关系,促进形成稳定的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网络,在大企业价格领导和产量领导的市场控制下,中小企业逐步加入到大企业领导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去。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是靠实业富民、靠实业强省。然而,近些年来,各类资产价格的泡沫化趋势比较明显,不少实体企业进入了并非是“更先进”而是“更赚钱”、“来钱快”的房地产买卖、金融证券、民间借贷等领域,非主业投资甚至成为不少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出现了产业资本转身资本运营的趋势性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向“资本家”靠拢。企业追求财务指标的改善,远远超出了企业追求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温州,近年经济“去实业化”进一步加快,公司企业金融化运作普遍,多数已失去创造财富的能力。据浙江省政协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浙江百强民营企业中有70%涉足房地产。在一些资产价格泡沫比较大的行业中,“浙商资本”成为了国内主要的“游资”,大量民间资本集聚虚拟经济领域,而实体经济陷入有钱贷不到或者无钱可贷的窘境。市场主体过多地参与资本运作和“炒作性投资”,资本的高效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大量社会资本的“脱实向虚”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十分不利,甚至是危险的。

而只要市场还存在房地产、金融市场等大量暴利的投机空间,资本就很难真正回归到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将是一句空话。国际金融以来,欧美一些国家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而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大变化,就在于从根本上调整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或虚拟经济的关系,经济“去房地产化”大势不可逆转。无论是从浙江仍处于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看,还是从抢占国际科技产业制高点的要求出发,都需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矫正不合理预期,构筑有利于投资实业的产业、财税、金融、保险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加快扭转炒房、炒钱等过度投机倾向,激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增强投资实业的动力。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浙江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马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回暖与升级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