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风病人的救星——李桓英

2012-05-25编文邹依庆绘画

连环画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麻风病人李医生麻风病

胡 楠/编文 邹依庆/绘画

1 位于彩云之南的西双版纳是一个神话般传奇而美丽的地方。秀美的山水,温暖湿润的气候养育了一方俊美的儿女。真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人都向往的好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却闹着吓人的怪病——麻风病。

2 这一天,治疗麻风病的专家李桓英和她的两个同事来到了西双版纳,想要进入当地一个麻风病村落行医。三人走在高耸陡峭的山路上,望着远处悬崖边悬着一条细细长长的索道,下面便是滔滔的江水。

3 不一会儿便走到了悬崖边,通向对岸的唯一方法就是滑索道,一条缺少安全设施的简易索道。此时的李桓英已年过半百,却带着坚毅的神情毫不犹豫地攀上去,滑向对岸。很难想象一个曾经天之骄女般的女医生愿意来到这样一个环境艰苦的地方行医治病。

4 1921年出生在北京的李桓英,二十五岁出国留学就读于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二十九岁便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首批技术专家,并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七年。

5 但在1958年李桓英却毅然放弃了国外待遇优厚、富足安逸的生活,只身一人回国,投身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她选择用毕生的精力去攻克麻风病这一医学难关。

6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也为了便于研究、治疗麻风病这个世界医学界的难题,五十多岁的李桓英主动请缨,从祖国的首都来到偏远的大西南地区,在最艰苦的农村地区工作、研究数十载。

7 初来这里,山大沟深、水急路险、风俗不同、语言不通,对于李桓英来说真是不小的挑战。麻风病人又异于常人,经常拒绝与人沟通,更不会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8 最棘手的问题是这个地方的医疗环境极差,缺少药品,更没有完善的医疗设施,基本的医疗用品也极度匮乏。李桓英经常是一根针、一把草地给病人治疗。

9 这一天,李桓英照例出诊,她需要到河下游的一个麻风病村落去,于是她乘着独木舟顺着河水往下游奔去。说是独木舟其实就是山里的原木,前边砍成尖儿,中间挖个槽就成了舟。

10 独木舟顺水流而下,速度飞快,李桓英满头的白发被风吹得都飘了起来。她将一个小药箱紧紧地抱在怀里,生怕出什么意外将它丢失掉。这可是村里人救命的药啊!

11 撑船的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叫岩诺,他看起来身体很棒,但他的脸很是吓人,斜斜的眼睛、翻着的鼻孔非常丑陋。

12 原来他曾深受麻风病残害,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身体有些部位已经落下终身残疾,但经过李医生的医治现在已经痊愈,成了村里的壮劳力。

13 李桓英在这条路上已经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让她倍感亲切。就连岸边的沙子和远处的礁石仿佛都像老朋友一般在跟她打着招呼。

14 李桓英看着岩诺憨厚的笑容,忽然说:“岩诺,唱个歌吧!”岩诺爽快回答:“好嘛!”于是岩诺清了清嗓,唱起了山歌。想着以前经历的病痛折磨,岩诺这会儿特别尊敬眼前的这位女医生,也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15 李医生听着岩诺的山歌,看着两岸的秀丽风景,不禁想起当初来到这里的情景。从陌生到熟悉、从抵触到亲密、从怀疑到信任,这是经过了怎样的不懈努力换来的!如今她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6 正沉浸在甜蜜回忆中的李医生被一声大喊惊醒,发觉独木舟开始上下颠簸起来,原来到了虎跳石了。这里巨石交错、落差大、水流急,非常危险。突然独木舟被卷进了一个漩涡,“刷”地调转了船头。只见岩诺用竹蒿点住左边的石头,右脚用力踹旁边的巨石,船头又调转回来了。真是惊出一身冷汗。

17 李医生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对岩诺说:“岩诺,你的病好了,体力恢复得真不错,今天就是实地检验。刚才我真吓坏了,有一次我在这翻船摔折过肋骨。”

18 说罢,他们抵达了目的地。刚进村,看到一群孩子在村头嬉耍,见到有陌生人走来便急忙躲闪,不敢靠近,也不敢正眼看过去。李桓英看到很多孩子身上都带着残疾,便知道这是又一个麻风病村落。

19 话说麻风病,它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会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永久性损害。麻风病在我国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20 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麻风病不能被治愈的原因主要是没钱或缺少药物,像我国大西南一带都是这种情况。这种病常常累及一个家庭中的多个成员,所以病患经常是一家家出现的,聚集在一处便成了大家都避之不及的麻风村。

21 麻风村里绝大多数的病人都丧失了劳动能力,还有少部分人生活不能自理,唯有靠政府和社会救济度日。麻风病人日子过得举步维艰,对身体恢复健康基本都不报任何希望了。

22 在解放前,麻风病人受到非人的待遇,在社会上极受歧视。历史上曾出现过将麻风病人活埋或活活焚烧的事件。

23 因为这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一般麻风村都是不通公路的,房屋大多都是土木结构房,建造质量很差,又加上年久失修,都处于濒临倒塌的状态。

24 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患了麻风病的人基本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而导致身体残疾,不论是在身体还是在心灵上都成为抹不去的伤痛,那么就很容易理解村头的那些孩子为什么见到李医生都躲避起来了。

25 多年来,李医生始终走在防治麻风病医疗队伍的最前沿,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许多麻风病人的命运。勐腊县原县委副书记刀建新就是其中一位。

26 刀建新在勐腊县深受人民的爱戴,在建国初期的西双版纳知名度极高,但在1950年的一天,他却神秘地离开政坛,在万众瞩目的县委大院消失了。

27 没过多久,谜底被揭开:刀副书记患上了麻风病!在那个年代,麻风病在人们眼中比死神还可怕,比魔鬼还狰狞。刀建新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独自离开。

28 刀建新离开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离开自己的妻子与孩子,住在偏僻荒凉的麻风村,这无疑是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29 刀建新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前,没有忘记交纳党费。他心里非常清楚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交纳党费了。但可悲的是,没有人愿意伸出手去接受党费。于是他意识到最为可怕的一点:自己现在已变成了魔鬼,同事们虽然非常同情,却又不能不去防范。

30 刀建新在麻风村一待就是三十年,直到李桓英的到来。最初,他很怀疑这位女医生是否真的有诚意为他们治病,所以一直持躲避、拒绝的态度。

31 大家心里都在想,这么多年来,医生来过不少,可从没有像李医生这样的,完全不避嫌地与病人交谈、握手,甚至还吃病人送的东西。

32 于是刀建新开始配合李桓英的治疗,坚持服用药物,做化疗。李桓英经常风尘仆仆地赶来,及时为他诊治,根据康复的情况调整药物和治疗方式。刀建新打心底感激这个让他获得重生的好人。

33 最后,在李医生的不懈努力和刀建新自己积极的配合下,他的病痊愈了。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三十多年前他来到这里便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等死,然而奇迹竟发生了,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34 就这样,李桓英不停地给村里其他病人进行治疗。这一天,李医生听说村里那个波兵老人病得很严重,急需诊治。她二话没说,拿起药箱就向他家奔去。

35 谁知这位老人简直就是个老小孩儿,人都七十六岁了,脾气还特别倔强。他见到李医生后匆忙躲起来,跟他说话他也不理,给他药他就是不肯吃。

36 李医生见到这种情况,便转而谈些别的话题哄着老人家。见老人有了些笑模样,李医生刚要给他看看病,结果人家马上抬屁股走人了。

37 这里的人大概不知道现在去城里医院看个病有多困难,排队等号,拿到号继续排队等见医生。而在这里,李医生追着找病人,这位老人家还不买账。

38 李医生为了治愈麻风病,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气都能受。一次、两次、三次……人心都是肉长的,她的真诚打动了老波兵。

39 当他再见到李医生时真是激动万分,李医生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他赶紧往后抽,他怎能让好心的医生冒这么大的风险呢。李医生:“波兵老爹,不要这样,我们是亲人呐,没关系的。”老人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40 多么朴实的乡亲们啊!李桓英又暗下决心一定要治好他们的病,让他们与常人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她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由于山路艰险、道路崎岖,李桓英曾多次遇险。

41 1989年李桓英坐车去四川的西昌,蜿蜒曲折的盘山道很难走,而他们只有顺着山路翻过雪山才能到达。李桓英拖着疲惫的身躯刚要在车上打个盹儿。

42 由于冰雪路实在太滑了,突然一个急转弯,汽车打着滚儿掉进了一个十几米深的山沟里。李桓英在那一瞬间以为自己的生命就要结束于此了,脑子一沉昏死过去。

43 等她苏醒过来,只看见皑皑白雪上留下一大片鲜红的血迹。她觉得浑身上下都剧痛无比,动弹不得。幸亏救援及时赶到,她被紧急送往医院。

44 这次车祸,她的两侧锁骨和三根肋骨都骨折了,头部外伤缝了七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都劝她要好好养伤,可她还是不忘那些麻风病人,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忍着伤痛继续投入工作。

45 因为边远山区道路崎岖、艰险,除了这次车祸外李桓英还在路途中经历了一次翻车、二次翻船,还有四次遇到险情,两侧的锁骨和肋骨几乎都摔断骨折过。

46 艰苦与危险并没有使李桓英停止前进的脚步,面对这些困难,她从未有过丝毫的犹豫和退缩,依然义无反顾地奔波在麻风病防治工作的第一线。她曾说:“要想搞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也干不成。”

47 1983年初,李桓英将短程联合化疗方法带进了麻风村,刀建新和全村所有的麻风病人均被治愈了。

48 大家怀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奔走相告。一位康复的病人紧握李医生的手说:“麻风病把我们变成鬼,是您把我们变成人。”

49 值得一提的是,刀建新被州委会任命为村长,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为麻风村的重建工作开始忙碌起来。这一天,他挨家挨户地通知,泼水节那天村里要举行隆重的摘帽大会,让大家都要准时参加。

50 1990年泼水节这天,这个往日被大家遗忘和唾弃的村落这一天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州委会亲自将其更名为“曼南醒”,在傣语中意为“新生”!

51 州里来了很多的领导,为村子的重建出谋划策,热情洋溢地发表着讲话。刀建新作为村长也做了激动人心的演讲,鼓舞了全村的老百姓。大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52 隆重的泼水仪式后,整个村子鞭炮齐鸣,村民们打起鼓,敲起锣,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共同庆祝这个历史性的时刻。麻风病村的帽子终于彻底被摘掉了。

53 1998年,国际麻风大会在京召开,在会议期间李桓英被推任为大会的执行主席。会上她做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赢得了与会一千多名中外专家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54 2002年,李桓英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研究,达到了针对麻风病工作的最终目的——预防残疾。

55 截止到2007年,在李桓英和众多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现症麻风病人数由建国初期的约五十二万人减少到六千三百多人,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走出了麻风病的时代!

56 如今已九十岁高龄的李桓英依然坚持奋战在中国麻风病防治的第一线。只要患者有需要,她随时可以带上行囊,翻山越岭,奔赴边远的麻风病防治现场。

57 李桓英一直把荣誉和金钱看得很轻,却把人民的健康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就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猜你喜欢

麻风病人李医生麻风病
消失的阿森
看病
李医生走了多日以后
国际麻风节
已成一种习惯
花溪区2016年麻风病治愈者生存与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的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麻风病人的守护神
浙江省麻风病防治人员对麻风病的知信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