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康道情:植根民间的艺术明珠

2012-05-22邱志强

河南电力 2012年11期
关键词:太康太康县道情

/_邱志强

在豫东银城太康县的老百姓中间,提起太康道情戏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尽知,下起几岁玩童,上至耄耋老人,都能很随意的哼上几句。在太康人中更是有着“宁叫面发酸,也要听听太康道情班”、“任凭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道情戏”的美誉,每逢有道情戏团来演出,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扶老携幼、前呼后拥着去看戏,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听上一出戏,挡渴也挡饥”。国庆长假期间,笔者特意来到位于太康东关黉学街的太康道情剧团,用心聆听和了解太康道情的历史渊源和故事……

太康道情历史悠久,是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据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道情戏以唱为主,剧本多唱词而少插白,一板下来就是上百句唱词。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过、单过、双过、哭死、哭活、垛子、滚白等。演唱时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时有重叠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衬词,其曲调纯厚朴实,唱词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太康道情与其他剧种的主要区别是道情注重唱功,善演喜剧,其演员不习武功,科班也无武科;早期并没有严格的行当区分,除生、旦、须为专行演员扮演外,净、丑、末则无固定行当,丑角仅在声腔中加些滑稽的花腔衬字与灵巧的颤舌音。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道情角色行当划分得也相当精细了。生行根据剧中人物年龄、性格诸方面的不同,被细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等;旦行又分为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婆旦、闺门旦等;丑行分为小丑、老丑、官丑、丑婆、丑旦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传统文化的保留。1953年,中共太康县委指示文化馆选拔29名道情老艺人专业培训,排练节目,经过几年的培训和发展,到1957年年初,太康县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一个道情专业剧团——太康县道情剧团。

建团之初,编导和演员们对道情戏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整理和加工,选择三个代表性剧目《张廷秀私访》、《王金豆借粮》、《双拜寿》,存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其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对道情音乐和唱腔进行提炼、丰富和改革,以适应青年男女演员的唱腔。乐队配器增加了三弦、笙、笛、闷笛等拨弹乐器。导演精心构思,将各种艺术综合得尽可能和谐、完美,致使舞台上妙趣横生,极富乡土气息。首场汇报演出轰动城乡,连演数场,方圆几十里的群众结队进城观看,剧院门口排队如长龙。

说起道情剧团获得的荣誉,该团团长张天印更是如数家诊:1992年,《王金豆借粮》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八大奖项,剧团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2000年,道情剧团被评为河南省文化先进集体;2001年,《富裕之后》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大赛金奖,随后又拿得全国人口文化奖;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届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太康道情剧团凭借一部《恋歌》摘得桂冠……与此同时,道情剧团还多次应邀进京献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

时代的巨轮驶入21世纪,太康道情又有了良好发展。在太康县,不论千年庙会、商业庆典或是婚丧嫁娶,都少不了道情剧团来助兴。2006年,太康道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期,由太康县文联联合北京赤诚天龙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的反映太康道情在近百年来从无到有、从有到盛、从盛到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又重获新生并繁荣壮大的发展过程的23集电视连续剧《道情》也即将走上荧屏。

如今,太康道情已逾来逾成为豫东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图:投入的演员

猜你喜欢

太康太康县道情
我的太康
河南太康:“五养”模式打造乡村治理新样本
太康县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全国中学名校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
太康:倾力打造代表联络站基层样板
法学视域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以陕北道情为例
“道情窝”里的演唱家
——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访谈录
太康县
太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