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园区生态化的产业共生体系研究——以天津空港经济区为例

2012-05-20王剑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2年10期
关键词:工业园生态化工业园区

王剑

(天津空港经济区环境保护局,天津 300308)

生态化是工业园区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建立完善的产业共生体系是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内容[1]。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就是区内企业按照生态系统规律,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缓或消除环境破坏、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产业共生的生态模式。

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是对已经形成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它摒弃了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协调持续发展,注重复合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2]。当前,如何建设产业共生体系、实现工业园的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围绕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不同工业园区在产业内部链接循环、区际协同机制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为此,拟结合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需求及趋势分析,阐述工业园区产业共生的基本类型及特点,以成熟的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探讨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及产业共生模式,为当前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和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借鉴。

1 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要求

传统的工业园区建设,主要是通过工业企业的集中布设,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主要表现为:原本是由各乡镇分散开办的企业(通常企业规模较小),后来集中到各个工业园区或者特色园区集中开办(此时企业群已经可以形成一定数量和规模),而后再经由产业集聚并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但在由单一企业—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往往是由于利益驱动形成的群和效应,缺乏对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考虑。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企业集聚发展的重要阵地。随着工业的集中,污染物的排放也呈现集中排放,造成了局部污染加重的态势。第一次全国环境污染源普查表明,80%以上的工业污染源集中于工业园区[3]。在此背景下,工业园区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代名词。因此,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水平、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对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来说迫在眉睫,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正迎合了这种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51号),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发展是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工业经济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区域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就是摒弃注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论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对已经形成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进行变革[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构建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共生体系,生态工业园建设是当前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最基本模式。自2001年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制糖)示范园区批准建设以来,截止2012年5月底,我国先后有64个工业园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其中15个工业园区通过验收并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这些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不断优化了我国生态工业网络结构,改善了产业结构和整体布局,提升了我国产业发展的环境友好性,强化了工业园区的节能减排,也促进了工业园区的整体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

从当前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经验来看,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就是以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等理论为依据,把生态技术、生态经营理念等融合渗透到现有的工业园体系中,使区内企业按照生态系统规律,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缓或消除环境破坏,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通过园区内生产体系或生产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构建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和较完善的生态功能的工业共生网络,使物质和能量形成多级利用和良性循环,促进工业园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一个动态化过程。

2 工业园区产业共生模式分析

产业共生是在借鉴自然界中动植物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生效应,区域内所有企业成员通过某种互利机制,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发展[5]。工业园区产业共生的目标是构建产业联合共生网络系统,将不同产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横向结合,将生产建设、物资流通、各类消费、回收和环保进行纵向闭合,使园区发展摆脱经济系统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产出增长而增加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向生态效率持续提高和物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前提下的经济产出增长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6]。依据系统产业的相互关系及共生单元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将工业园区产业共生模式分为依托型产业共生模式、平等型产业共生模式和嵌套型产业共生模式3类。

2.1 依托型产业共生模式

依托型产业共生模式是生态工业园构建过程中较为广泛采用的一种产业共生模式。这种产业共生模式通常以生态工业园内主导产业的少数大型企业为核心,并通过相关配套的中小型企业的引进和发展构建依托形式的产业链网,如图1所示。

在生态工业园中核心企业的形成确立往往是伴随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体系的构建发展而确立的,依托型产业共生模式内核心企业的确立主要包括企业主导和资源主导两种模式。其中企业主导模式是以某个企业集团为主体建立的,产业链网内有一个关键性企业,围绕这个关键性企业,其他企业通过产品链和固体废弃物代谢链与核心企业建立关系,并逐步形成产业链网机构,最终形成产业共生体系。该模式在促进产业共生体系中核心产业及其内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其配套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生态产业链网的完善和共生体系的完善。资源主导模式是依据当地特有的资源发展而成的,各企业相对独立,通常情况下共生体系仍然围绕关键性企业构建。

2.2 平等型工业共生模式

平等型产业共生模式是指在产业共生体系中大部分企业处于平等地位,通过生态产业链网构建形成的物流、能流以及信息流的流通和交换,形成产业共生模式,整个网络组织通过自我调节以维持各组织的运行,见图2所示。

平等型产业共生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态产业链网上的参与企业之间在业务关系上是平等的,不存在依赖关系。在平等型产业共生模式的形成过程中,一家企业会同时与多家企业进行资源的交流,产业共生模式中企业之间不存在依附关系。参与平等型产业共生模式形成的企业一般为中小型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灵活,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以利益为导向,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产业共生模式。但是,在这种类型产业共生模式中,由于受经济利益影响比较大,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主动权增强,仅凭市场的调节很难保障产业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生态产业链网出现频繁波动的情况下,需要政府管理者的参与。

2.3 嵌套型工业共生模式

随着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产业共生的构建形式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产生一种介于依托型产业共生模式与平等型产业共生模式之间的新型产业共生模式——嵌套型产业共生模式,也称为混合型产业共生模式,见图3。

嵌套型产业共生模式是一种复杂的产业共生模式,它吸收了依托型产业共生模式和平等型产业共生模式的优点,由多家大型企业和其吸附企业通过各种业务关系而形成生态产业链网。在嵌套型产业共生模式中,多家大型企业之间通过物质、产品、资金、信息和人才等资源的交流建立生态产业链网。同时,每家大型企业又吸附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以该大型企业为中心又形成了子生态产业链网。所有参与的企业通过各级生态产业链网交织在一起,既有各大型企业之间的平等型链网以及中小型企业的依托型链网,还有各子生态产业链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产业共生模式。

3 天津空港经济区产业共生体系构建

天津空港经济区成立于2002年10月(原为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地处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东北侧,距市区3 km、天津港30 km、北京110 km,是天津临空产业区(航空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成立10年来,先后有1 000多家企业落户,成为天津市重要的企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航空产业、电信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业、装备制造业和总部经济五大产业领域。但由于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不尽合理,导致区内各项资源、能源消耗指标较高,企业间基本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工业链,已有的产业链雏形一是链条环节特别短,彼此之间是基于产品供求关系形成的一对一产品链,行业间、行业内部的废物代谢方面暂时基本还不具备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链条件,迫切需要发展壮大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结合区域周边废物再生资源化企业,适当引进关键补链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共生体系,实现资源合理利用、污染物总量消减。

围绕建设天津空港经济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标,遵循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工业生态学和生命周期评价等相关原理,充分发挥区位、政策和功能优势,按照大型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化、研发带动产业化构建嵌套型工业共生体系(见图4),发展民航、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的生态产业链,发挥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包括节能、节水、节地在内的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的生态化发展模式。

从当前生态工业园建设发展经验来看,天津空港经济区嵌套型工业共生体系良好运行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资源、能源节约与再生利用体系和重点产业链(子生态产业链网)。一是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水厂、凝结水回用设施及相关辅助设施,推动全区资源能源梯级利用和再生循环利用。二是重点产业的子生态产业链网要围绕民航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高新纺织、食品加工五大产业,在各产业内以研发带动技术产业化,发展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化,形成各产业的生态产业链。鼓励企业内部开展节能、降耗、减排,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挖掘企业生态化潜力。以装备制造业生态产业链网构建为例,天津空港经济区内主要企业包括圣豪电机、天津汽模、爱三汽车部件等,业务领域主要涉及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制造等,主要产品包括机械零部件、机电设备、汽车模具等。可以现有汽车上下游产业和钢铁压延加工产业为基础,重点完善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配套装备生产、下游销售服务、装备制造产品技术研发,与区内外企业形成完善的开放式生态产业链;拓展汽车装备制造行业,在上游形成:汽车研发→汽车模具生产→汽车配件生产→汽车制造(区外)→汽车检测的汽车制造产业链;在下游服务行业形成:汽车展览→汽车销售→手续办理→汽车美容护养→汽车维修→二手车交易中介服务的产业链;结合区内现有钢铁压延产业发展优势,在机械装备制造上游形成钢铁压延→钢铁加工→机械初加工→机械零部件制造→机械制造产业链;在研发服务行业形成机械产品研发→机械试生产→机械销售→机械维修→机械拆解回收的产业链。

4 结论

工业共生体系构建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原理为指导,着力于区域生态链和生态网的构建,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区域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升级传统工业园区,有助于我国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效率提高,提升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各地工业的发展基础、发展水平及支撑条件不同,工业园区生态化的产业共生体系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本着挖潜提效的基本原则进行生态化设计。

[1] 周世祥,韩勇.我国工业生态化问题研究及对策思考[J].能源与环境,2009(4):7-9.

[2] 张龙江,张永春,蔡金榜.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模式的研究[J].生态经济,2011(5):149-15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EB/OL].2010-2-6,http://www.stats.gov.cn/tjgb/qttjgb/qgqttjgb/t20100211_402621161.htm.

[4] 雷锦涛,刘福强,凌盼盼,等.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难题与对策思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6):286~290.

[5] 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118-128.

[6] 张龙江,张永春,蔡金榜.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模式的研究[J].生态经济,2011(5):149-154.

猜你喜欢

工业园生态化工业园区
表面处理工业园区的机遇与发展(一)
地下工业园
地下工业园
磐安工业园区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2020年电镀工业园区市场规模将超90亿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浅谈海外工业园建设的风险因素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