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要尽快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2012-05-19胡忠勤
胡忠勤
管理者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职责所需、优势所在、众心所向、大势所趋,可以从根本上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管理者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可以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两位一体,真正做到党政一心,目标一致。彭展 摄
在今年召开的集团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傅成玉强调指出:各级管理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只要带队伍就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个讲话精神有助于人们从认识的误区中挣脱出来,为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职责所需
管理者是管理行为过程的主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管理,是侧重于人的思想、精神领域的管理活动,有着启发、引导、激励和塑造等作用。
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只有管好了人才能更有效地管好事。管人就是带好员工队伍,为此就要了解人、关心人、服务人,始终要把人放在首位,一切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不了解员工的思想,不清楚员工的诉求,不能为员工排忧解难,就不能做到知人善任、公平公正,就得不到员工的衷心拥护,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也就不可能带好队伍,保质保量完成好企业的各项工作任务,更谈不上成为一个称职的管理者。特别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更快、更直接,无可回避地面对各种问题。在这种新情况下,管理者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在制定规章制度和政策时尽可能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可以从源头上防止出现偏差,免得自找麻烦;另一方面,可以针对问题直接回应解答,更具有权威性,工作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优势所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因其所特有的属性决定了必须贴近生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要求及时准确地掌握员工思想情况,全过程持久地关注参与,做到工作细致入微,润物无声。而管理者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管理者最大的优势就是直接面对各种问题,对员工的思想最摸底,情绪最知情,能发现思想动态苗头,完全有能力将矛盾和危机化解在萌芽中。同时,管理者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提高个人影响力,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者若做到“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能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关心员工的感受,虚心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关心员工的成长和事业,就能够赢得员工的理解信赖与支持,从而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和奉献精神,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员工心气顺则管理顺,情绪高则效率高。
众心所向
管理者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观上可以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两位一体,真正做到党政一心,目标一致,从而形成在政工专业人员指导下的全员齐抓共管的崭新格局。从此,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才能真正实现“无缝对接”,整合力量,形成合力,从“两张皮”拧成“一股绳”,让思想政治工作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地发挥作用。
在国有企业现行体制下,行政“一把手”享有企业各种资源的支配权,管理者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就能够在机构设置、人员调配、费用保障、工作安排等诸方面全面协调考虑,做到生产经营各项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考核、一同激励。这样,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管理工作就能够更有效地紧密结合起来,步调一致,从根本上杜绝企业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现象。
大势所趋
企业不仅是生产产品的地方,同时也是培养人才之地。企业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谋发展,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综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是大势所趋。
在国有企业,各级管理者一般都具有与管理岗位任职要求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大都属业务技术型管理人才,对生产、工艺和流程等技术层面的管理较为熟悉,无疑是所在专业领域里的突出人才。管理者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观上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既要具备业务知识和相应的管理能力,也要熟知党的政策理论,以便能够更加自觉、更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融入各项管理工作中,从过去的业务技术型人才转为综合型管理人才。
实行领导干部交流是我们党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项根本制度。管理者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从此一岗双责,有利于干部的培养和成长。管理者既可以进一步丰富其知识结构,使之更趋全面合理,又可丰富其阅历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历练,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从中选拔德才兼备、能力全面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