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51年福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2012-05-17江晓南陈玉吉刘锦绣

海峡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寒潮福建气候

江晓南 陈玉吉 刘锦绣

近51年福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江晓南1陈玉吉2刘锦绣1

1.福建省气象台 2.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

利用福建1961~2011年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近51年来福建寒潮发生次数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寒潮活动各地差异显著,呈西北向东南递减形式。寒潮主要出现在10~5月,冬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再次。年寒潮及秋、冬季寒潮呈减少趋势,而春季寒潮呈增加趋势。寒潮次数具有明显变化周期,未来2~3年秋季寒潮存在偏少可能,年寒潮及冬、春季寒潮次数偏多可能性较大。

寒潮 气候特征 周期

0 引言

寒潮是全国共有的灾害天气[1]。福建地处中国大陆东南端,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的原因,福建的寒潮很难出现冰封雪飘的情况,但大幅度的降温幅度并不亚于北方[2],常给亚热带农业项目、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带来巨大损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明显影响。

多年以来,有关我国寒潮源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3-4]。各省也根据各自情况对寒潮特征进行分析[5-11],福建寒潮的研究多针对个例进行分析,对其气候特征的研究较少,由于目前福建寒潮标准做了修订,新标准下关于福建寒潮气候特征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

本文根据当前福建气象局业务规定定义了福建寒潮过程,对福建近51年来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能对预报预测提供帮助。

1 资料和处理方法

1.1 资料

选取1961~2011年共51年福建省66个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

1.2 寒潮指标与分析方法

根据福建气象局业务规定,寒潮定义:24h的日最低气温下降≥8.0℃或48h的日最低气温下降≥10.0℃或过程降温幅度(72h~120h的日最低气温最大降温幅度)≥12.0℃,且日最低气温内陆地区在5℃以下,沿海地区在6℃以下的冷空气过程(沿海地区的县市为:福鼎、霞浦、宁德、长乐、福清、平潭、闽侯、罗源、连江、福州、莆田、仙游、安溪、南安、惠安、晋江、厦门、同安、长泰、南靖、平和、漳州、龙海、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其余为内陆县市)。66个站中有1站或1站以上出现寒潮,定为1次寒潮过程。因同一个过程造成的福建各地不同影响日的寒潮,作为1个过程处理。

主要运用小波分析、线性倾向估计等分析方法。

2 寒潮的气候特征

2.1 空间分布

分析近51年来福建寒潮出现的日期发现,福建出现寒潮最早的站点是寿宁,出现日期为1981年10月10日,屏南最迟出现寒潮,终日为5月5日(出现在1961年)。可见,福建寒潮主要发生在10月到次年5月。

为了解不同季节寒潮过程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福建寒潮发生次数分为年均次数、秋季多年平均次数(10~11月)、冬季多年平均次数(12月~2月)、春季多年平均次数(3月~5月)分别进行分析。

分析福建寒潮的年均发生次数及秋、冬、春季的多年平均发生次数,结果显示,地区差异十分显著,均呈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形势。年均发生次数出现最多的为闽西北的明溪(51年来发生了225次,年均发生过程次数为4.4次),最少的是闽南沿海的东山(51年来只发生过2次,年均发生过程次数为0.04次),相差超过100倍。秋季多年平均发生次数的分布图显示,在闽东的屏南、寿宁及闽西北的明溪、光泽分别都有大于1次的大值中心,其中光泽出现次数最多(51年来发生了54次,年均发生过程次数为1.058次);闽中南部为小值区,次数均在0.1次以下,其中平潭、崇武、厦门、东山次数为最少(51年来从未发生过秋季寒潮)。冬季多年平均发生次数在2.645(闽西北的明溪)~0.04(闽南沿海的东山)之间,相差超过50倍。春季多年平均发生次数在1.06(闽东的周宁)~0(闽东南部沿海的福州、平潭、福清、崇武、南安、同安、东山)之间,相差超过100倍。

2.2 月际分布

统计结果表明,近51年来福建寒潮过程共发生484次,平均每年9.5次。总次数在各月的分布(图1)显示:发生最多的月份是12月,51年来发生过106次,占总次数的21.9%;其次为1月,51年来发生过90次,占总次数的18.6%;2月、11月、3月依次次之,51年来发生次数在75~85次之间,分别占总次数的16.9%、16.1%、15.5%;4月、10月、5月发生较少,51年来分别只发生过27次、21次、5次; 6~9月未出现过寒潮。可见福建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季,占总次数的57.4%;其次是春季,占总次数的22.1%;再次为秋季,占总次数的20.5%。

图1 1961年~2011年福建寒潮过程总次数的月际分布(单位:次)

2.3 年(代)际变化及趋势

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12]明确指出,近50年全球气温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a(a表示为年,下同),近十几年来,中国气温表现为明显升高趋势,尤其是冬季[13],在这种背景下,福建寒潮活动的变化趋势如何表现?是否具有地域特点?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分析了福建寒潮过程次数的年(代)际变化及趋势。

从图2A可以明显看出,福建年寒潮次数各年之间差异巨大,最多达15次,最少为6次;福建各季寒潮次数各年之间同样有明显差异,秋季(10~11月)(图2B)、春季(3~5月)(图2C)寒潮最多均达5次,最少为0次,而冬季(12~2月)(图2D)寒潮最多达11次,最少为2次。

图2 1961年~2011年福建寒潮次数的年际变化(单位:次)

以寒潮次数超出平均值加1倍标准差或低于平均值减1倍标准差来定义异常偏多和异常偏少年(见表1),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年寒潮异常偏少年增多;秋季寒潮异常偏多年大部分集中于80年代以后,异常偏少年多在70年代;冬季寒潮异常偏多年集中在70~80年代,异常偏少年主要在80年代后期以后;春季寒潮异常偏多年多在2000年以后,异常偏少年集中在80年代中期以前。

表1 福建寒潮次数异常年份

分析福建近51年来寒潮次数的趋势变化,可以发现年寒潮(图2A)次数呈弱减少趋势,线形趋势系数为-0.29次/10a;秋季(图2B)与冬季寒潮(图2C)次数均呈弱减少趋势,线形趋势系数分别为-0.058次/10a和-0.305次/10a,而春季寒潮(图2D)次数与年寒潮次数及秋冬季寒潮次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呈弱增加趋势,线形趋势系数为0.03次/10a。可见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福建气候在对大区域气候变化响应的同时,具有自己的区域气候特点。

2.4 周期特征

为更清楚了解福建寒潮次数时间序列中隐含的主要周期信号,用Moelet小波方法分析1961~2011年的福建年寒潮次数及各季节寒潮次数(见图3),图中阴影部分为正值,表示寒潮次数偏多,负值表示偏少。

福建年寒潮次数的变化(图3A)具有明显的准2a、5~6a、7~8a和11~12a的周期,其中准2a周期主要存在于1970年代中~2000年代中,5~6a周期主要存在于1970年代中~1980年代初,7~8a周期存在于1980年代初以后,11~12a的周期存在于1990年代中以前。从延续到当前时段的7~8a周期来看,到2011年小波系数正值等值线未闭合,可见未来2~3年福建寒潮年次数存在偏多可能。

A:年寒潮B:秋季寒潮C:冬季寒潮D:春季寒潮(单位:a)

具体分析各季情况:秋季寒潮次数的变化(图3B)主要存在准2a(主要存在于1960年代初~1970年代中)、4~6a(主要存在于1970年代初至今)和10~12a的周期(存在于整个时段);冬季寒潮次数变化(图3C)主要存在准3a(主要存在于1960年代初~1990年代中)、准6a(存在于整个时段);福建春季寒潮变化(图3D)存在准2a(主要存在于1980年代初~1990年代中、2000年代初~2000年代中)、4~6a(1970年代初以前)、7~9a(1990年代中期以后)和13~15a周期(1970年代中期以后)。由适用当前时段的各季寒潮变化周期来看,2011年秋季小波系数负值等值线未闭合,未来2~3年福建秋季寒潮次数存在偏少可能;而2011年冬、春季的小波系数正值等值线未闭合,未来2~3年福建冬、春季寒潮可能偏多。

3 结论

3.1 福建寒潮频次的空间分布呈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形势。

3.2 福建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季,占总寒潮次数的57.4%;其次是春季,占总寒潮次数的22.1%;再次为秋季,占总寒潮次数的20.5%。

3.3 福建年寒潮及秋、冬季寒潮均呈减少趋势,而春季寒潮呈增加趋势。

3.4 福建年寒潮次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准2a、5~6a、7~8a和11~12a的周期;福建秋季寒潮次数的变化主要存在准2a、4~6a和10~12a的周期;福建冬季寒潮次数变化主要存在准3a、准6a左右的周期;福建春季寒潮变化存在准2a、4~6a、7~9a和13~15a周期。

3.5 未来2~3年福建秋季寒潮存在偏少可能,福建年寒潮及冬、春季寒潮偏多可能性较大。

[1] 鹿世瑾,陈连宝,何海澄.华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2] 鹿世瑾.福建气候[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3]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

[4]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2.

[5] 林爱兰,吴尚森.近40多年广东省的寒潮活动[J].热带气象学报, 1998, 14(4): 337-343.

[6] 刘小宁,孙安健,张尚印.华南寒潮气候特征研究[J].灾害学,1995,10(2): 58-63.

[7] 伍红雨,杜尧东. 1961—2008年华南区域寒潮变化的气候特征[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3): 192-197.

[8] 姚永明,姚雷,邓伟涛. 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发生过程次数的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 2011,37(3):339-344.

[9] 陈业国,何冬燕,农孟松.全球变暖背景下南宁地区寒潮活动的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4):245-249.

[10] 季致建,李邦宪,何丽萍.浙江省54年寒潮气候概况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浙江气象,2008,29(3):9-13.

[11] 陈豫英,陈楠等.近48 a宁夏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的成因初步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6):939-951.

[12]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R]. Contributionof Working Group Ito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r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3]丁一汇,王遵娅,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 2004, 62(2): 228-23.

猜你喜欢

寒潮福建气候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超级秀场 寒潮来袭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福建医改新在哪?
瑁恩瑁爱:大寒潮来袭,衣橱里怎能少一件舒适的保暖衣呢!
2016年寒潮来袭,湿冻模式开启
寒潮悄然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