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切除术后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及血小板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

2012-05-17郑甲兰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14期
关键词:数目脾脏外周血

郑甲兰

吉林省蛟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吉林 蛟河 1325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3月1日~2011年3月1日期间在我院就诊并接受脾切除的76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病人41例、女性病人35例,年龄分布在29~48岁、年龄平均34.7岁。78例患者中,脾外伤11例、脾功能亢进3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9例、家族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14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脑血管疾病病史、无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1.2 检测及随访方法

在脾切除术前,检测患者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数目、血小板数目、血小板平均体积及血小板聚集率。术后随访患者在半年内出现脑梗死的情况并统计例数,并在第1、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复查上述外周血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按照P<0.05作为判断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术前及术后患者外周血各项指标

术前患者外周血中未见到有核红细胞,血小板数目为(252.2±12.5)×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为(6.9±1.23)、血小板聚集率为(8.3±1.23)%。脾切除术后1、3、6个月分别随访检测患者外周血中上述指标,并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同时进行两两比较,可得知术后上述各项指标均名下高于术前(P<0.05),且3个月时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数目、血小板数目、血小板平均体积及血小板聚集率又明显高于术后1月和6月时(P<0.05)。

表1 术前及术后患者外周血各项指标()

表1 术前及术后患者外周血各项指标()

外周血指标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有核红细胞数目BPC(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PAgT(%)0252.2±12.56.9±1.238.3±1.234.2±1.03358.3±21.57.2±0.9613.5±1.306.8±2.12541.2±25.214.3±1.5626.2±3.182.1±0.92321.1±15.211.2±1.0718.5±2.55

2.2 术后患者出现脑梗死的例数

随访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的例数可知,脾切除后1个月时有2例患者发生脑梗死、3个月时有11例患者出现脑梗死、6个月时有3例患者出现脑梗死。对上述指标进行卡方检验可知,术后3个月时出现脑梗死的例数明显多于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时候(P<0.05)。

表2 术后患者出现脑梗死的例数

3 讨论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储血脏器,在脾切除后大量血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进入外周血液循环,其中有核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进入会引起集体凝血功能的异常、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在临床中,医疗工作者通常只关注脾脏切除对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却忽视了脾脏切除后引起的血栓形成风险增加以及异常的有核红细胞出现的问题。

在这里,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在脾切除术后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的数目明显多于术前,血小板的数目、平均体积以及聚集率也同样高于术前。术后这些凝血因子的增加及异常的有核红细胞的出现,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术后3个月时外周血中的核红细胞的数目、血小板的数目、平均体积以及聚集率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和6个月,脑梗死的发生例数也同样明显多于术后1个月和6个月。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术后3个月时外周血中血小板和有核红细胞的数目达到峰值、同时也使脑梗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综合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脾切除术后外周血中血小板和有核红细胞的数目明显增高。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应该在脾切除术后常规监测上述指标,并在发现异常时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波利维以达到抗凝血的作用。

[1]李克剑,甘胜红,吴超.单纯脾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及处理[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9):69.

[2]吴培义,李承青.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异常增多一例[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1):47.

猜你喜欢

数目脾脏外周血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移火柴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脾脏肿瘤的护理体会
牧场里的马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CCL17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脾脏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