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英:打造特色专业 建设应用型大学
2012-05-16樊钰钰李轲
樊钰钰 李 轲
21世纪是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实力发展、科技进步需要大量的新兴人才,而学校更是在社会发展、国家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进步,一所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李哲英院长用实践给出了答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名校。
李哲英198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至今多年从事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科研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李哲英教授从教近三十年来形成了“敬业是教师之本色”的工作作风,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李哲英教授认为,“教科书+试卷”的方式,是最无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完成教学工作。针对专业课程的学科特征,多年来,李哲英教授坚持以科学研究作为专业课的教学基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2003年,北京联合大学也开始探索“建设应用型大学”,而李哲英作为北京市教委创新拔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一贯秉持“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担任院长以来根据学校“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宗旨,带领着全院师生向应用型大学的高层次发展。他要求学院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和本领,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项前沿学科,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联大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确定专业的特色。李哲英在这一领域勤恳耕耘了近三十年,提出了通信工程的三个基本特色:
一、以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成长环境。这个特色体现了打破现有“知识传授”的培养模式,建立专业人才成长环境,提供了“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人才发展”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其本质是以培养学生成才为工作目标、学生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因此,培养方案考虑按“人才成长”需求构建教学环境,从而形成学科素质、技术素质的协调。学科素质和技术素质再加上人文素质构成了现代工程师的基本工程素质,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工程素质直接相关,因此,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素质为核心,而不是仅考虑知识体系的简单衔接。这样,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工程素质”,而不仅仅是“课程素质”。
二、以工程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能力基础。工程素质包括学科知识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工程相关的人文素质。以工程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所考虑的是作为工程师所必需的专业素质,以及这些素质所体现出来的能力提升。所以,以工程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提供了能力提升的基础。以工程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所考虑的是学生专业理论与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因此,这种课程体系是一种基础课程体系,之所以叫做基础,是因为这种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设置,是建立在能力相关的学科素质和技术素质之上,从而形成了面向能力提升的课程框架。
三、以技术应用为基础的考核方法——工作锻炼。传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果检查,基本依据是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体现。因而比较容易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以技术应用为基础的考核方法,则提倡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核。李哲英教授坚持“掌握系统、学习方法和实际应用”的教学目标,总结出了有“实践、认识、应用”特点的“三台阶”“四阶段”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课程作业和实验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正是在这种办学理念指导下,在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联合学院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专业通过整合,建立了“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打破了按课程设置实验的管理,实现了按技术体系建设实验环境的目标。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相结合,形成了较完整的培养实践环境。李哲英教授对此说到,“我们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甚至整个人生增加一点厚度,使他们步入社会后更具竞争力。不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具备双手创事业、双脚走世界的实践能力。”
为了满足应用型大学的教学需要,李哲英主持建立了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远程电工电子实验系统,主持建立了北京聯合大学微电子应用技术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北京联合大学-台湾掌宇公司新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在北京市科委和东城区科委的支持下,与北京计算机一厂凯虹技术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成立了“北方通用电子仪器研发基地”。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发展技术应用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认可,也因此获得了无数的荣耀。2006年完成了多种处理器综合系统的研制工作,获得北京市教委科技成果转化80万元资助,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2007~2008年,完成了200MHzADC和数模混合SoC的设计、流片和测试,成为北京联合大学的已完全掌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并具备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能力的标志性成果。2011年,李哲英的实验室获得北京教委科技强教计划2009~2011首批高层次人才资助基金300万元,与此同时,李哲英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教育部、铁道部、北京市教改项目,出版了有关电子技术方面的专著和教材300万字。
李哲英教授行走在教育治学的道路上已三十年,他对工作的热情仍然不减,基本保持一天14小时的工作时间,废寝忘食更是常事。“三十年来磨一剑,薪火相传梨园美。”距离未来的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想道路还很长,我们相信,李哲英教授的光芒则会更加灿烂,他的教育事业也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