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之“厚德”
2012-05-14户力平
户力平
“厚德”蕴含着尽善、重孝、知礼、睦邻、仁爱、互助、谦让、诚信等风范。作为历史文化古都的北京,“厚德”也体现在不少地名之中,有据可查、沿用至今的就达上百个。
迁善居胡同地处西城区鼓楼西大街,胡同里曾有李姓年轻人染上赌博陋习,为改过自新,他在胡同口开了家小饭馆,并请教书先生给起个字号。教书先生见他有改过自新之意,便取《周易》中“君子见善则迁之,见过则改之”之句,为小饭馆题名为“迁善居”。由于他买卖公平,待人和气,短短几年就有了许多积蓄,于是他广行善事。小饭馆经营了几十年,人们便以小饭馆之名将这条胡同称为迁善居胡同。
善缘桥是海淀区的一条胡同,早年间每到雨季,这一地段水流成河,人们出行多有不便。胡同里有位老居士,拿出所有积蓄,修了一座小石桥,长约一丈,东西两头桥墩为花岗岩砌就,上架四块长条石板,石桥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为褒扬老居士的善举,附近居民故将此桥称为“善缘桥”,这条胡同也被称为“善缘桥胡同”。
善台子村在大兴区安定镇,该村明代成村,因村西原有沙岗子,故名沙台子。1924年冬,村中来了一个姓刘的郎中,行医舍药,救济穷人,人称活佛善人。村民为此将村名改为善台子。
良善庄位于顺义区,曾称西石槽,后村中梁姓人家多为村民行善事,修路、掏井、建房并接济孤寡之人,为村民所敬佩,故将村名改为良善庄。
房山区有个双孝村,明初称小营。相传村民高国栋与妻子王氏对高母非常孝敬。为早日治愈老母疾病,夫妻二人四下寻访名医。因老母年事已高,要想治愈,实属不易。万般无奈,高国栋到云居寺烧香求佛,并将实情告予算命先生。算命先生闻听高国栋诉说后,告曰:“若想治愈老母疾病,非补以活人肉汤汁不可。”这本是算命先生故意虚造之言,暗示其老母疾病已无法救治。然高国栋不悟话中之意,未加思索即信以为真,连忙赶回家中,从腿上剜下一块肉来,迅即熬成汤汁,喂其老母。谁知,一个月后其母竟神奇般地痊愈了。知县闻其孝行,奏请匾额并捐俸立坊以旌表,遂更村名“双孝”。
顺义区孝德村,因三子尽孝而得名。说很久以前,村西一户人家,家中老母年逾古稀,膝下三子乃远近闻名的孝子。他们轮流照顾老母,精心守护左右,不轻离片刻。后来,老母不幸患痈疽,脓血不止。为了减轻老母痛苦,三子竟轮番用嘴吮吸脓血。百日之后,老母竟痊愈。村民为三子孝心而感动,于是取“孝顺有德”之意,将村子称作“孝德村”。
前门大街的孝顺胡同以鲜鱼口为界,分南孝顺胡同和北孝顺胡同。明代时胡同里有刘姓老人,子孙孝顺,活了百余岁。为此有人在胡同里竖起一块石碑,上书“孝顺大德”四个大字,以褒扬尊老重孝之人,时称“孝顺碑”。随之,这条胡同也被称为“孝顺碑胡同”,到了清代简称为“孝顺胡同”。
密云县孝女台村,历史上曾有王姓人家,老两口双目失明,膝下只有一女,为侍奉双亲,其女终生未嫁,为父母养老送终。村人为褒扬其女之孝德,将村名改称孝女台。
讲礼村处于昌平小汤山镇,据当地相传,该村最初只有姜、李两姓,为明永乐年间从山东(另说山西)移民而来,初称姜李村。此后马、王、张、朱姓人相继到此定居,且村民和睦相处,以礼相待,民风淳朴。民国时按谐音称作讲礼村。
礼让胡同在丰台区南苑,为东西走向,最早是一条无名的小胡同。1937年前后,由附近寺庙里的僧人取《论语》里的“礼让”二字而称“礼让胡同”,意在告诫人们邻里交往,要礼让三分,礼尚往来。
睦邻胡同挨着颐和园东部同庆街南侧,据传这一带因街巷狭窄人们出入不便,邻居间互不相让,多有纠纷。胡同里有位老先生,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每有邻居发生纠纷,便出面调解。为求得邻里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老先生特意书写了一块“睦邻胡同”的牌子,悬挂于胡同口处。此牌一出,人们顿悟,从此邻居间多以礼相待,相互谦让,避免了纠纷。
大兴区和顺场村,清代成村,时名庆泰庄,有李、刘、王等户相继迁此,因几十年来村民们礼尚往来十分和睦,故改今名。其北面有个永和庄,因何姓最早定居,称何家行子,后有多个姓氏的人家迁居于此,1912年取“永远和睦相处”之意,称永和庄。
此外,展现“厚德”的地名还有义学胡同,位于马甸街的东北部,因历史上有义学而得名。“义学”多由公产或私人捐赠兴办,专收无力缴纳学费进私塾的孤寒儿童入学。义学胡同里的这所义学创办于清末民初,创办人是德胜门外西村的丁子瑜。义学设在一所院子里,规模不大,主要招收马甸及周边村落贫家子弟入学,其办学款项由丁子瑜资助。据当地居民介绍,马家是德外一带有名的慈善之家,丁子瑜的祖父就曾在马甸办过义学,父亲丁善恩对马甸附近的几所义学、私塾都有过资助。此后义学所在的街巷被称为义学胡同。
这些“厚德”之地名,富有教化意义,数百年来,可谓对弘扬道德伦理、培养崇高情操、净化心灵境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作用。
(作者:北京史学者)
责任编辑:戚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