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推动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着力点

2012-05-14张国祚

前线 2012年11期
关键词:实力概念精神

张国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提出。这充分体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远见,因为“软实力”已经成了目前国际政治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为什么“软实力”概念会有如此广泛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具有深厚的美国官方背景,而且因为软实力的概念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意义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软实力与国家的强弱兴衰密切相关,学界和政界对此已有比较广泛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平稳健康地发展,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另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如果物质硬实力这条腿不行,可能这个国家一打就垮、一打就败;如果文化软实力这条腿不行,可能这个国家不打自败,苏联解体就是典型的案例。对于苏联解体,人们可以分析出很多原因,但是一个很重要的深层且直接的原因就是它的文化软实力大厦坍塌了、意识形态防线彻底崩溃了。苏联解体的时候,它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和美国叫板,它的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在当时的世界都是一流的,但是为什么那么迅速地不打自败,就是因为文化软实力这条腿不行了。这是因文化软实力不行而不打自败的最典型的案例。 也因此,近年来国内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方兴未艾。如何使文化软实力研究取得新进展、跨上新台阶、达到新高度?我认为,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赋予“软实力”概念以中国的内涵和诠释。任何学术概念的内涵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软实力”也不例外。任何学术概念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与时俱进,必然会因时因地而异,发生一些变化。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主要作为一种国际战略、国际权谋的思想,他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第一部著作的题目是《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演变》。我们从书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到,他提出软实力概念是为美国霸权主义对外政策服务的。今天我们研究文化软实力,在动机上和西方学者有根本区别,我们不是为了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对外,是为了构建和谐世界,推动世界走和平、和谐、合作之路;对内,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我们中国在使用软实力概念时,已不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外交战略,而且突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看来,没有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没有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没有文化广度的软实力是狭隘的,没有文化开放的软实力是封闭的,没有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软实力则是散乱无序、脆弱失衡的。

第二, 要进一步明确界定“软实力”的内涵。约瑟夫·奈说,“软实力”概念虽然是他提出的,但是并不具有美国特色,中国古人对软实力已经有深入的理解和娴熟的运用。他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是实事求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攻心为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讲的都是软实力的重要性。近些年人们往往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软实力”概念,内涵很不统一。我认为,软实力概念是相对硬实力概念提出的。“硬实力”是指一切有形的、可以量化的、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软实力”则是指一切无形的、难以量化的,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实力。多少吨钢铁、多少吨煤炭、多少吨水泥、多少桶石油、多少架战机、多少辆坦克、多少艘军舰、多少枚导弹等等,都是代表物质力量的,且可以准确计量的,当然都是硬实力。而思想、道德、情操、品格、意志、智慧、谋略、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感染力、动员力、影响力、舆论引导力、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等等,都是代表精神力量的,且难以准确计量的,则都是软实力。需要注意的是,软实力需要硬实力提供物质基础,硬实力则需要通过软实力发挥作用,因为所有硬实力都需要人的参与、使用、驾驭,人的文化软实力素质极大地影响着硬实力功能的发挥。

第三,要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充满信心。我们党以前虽然没有使用“软实力”这个概念,但是,以往我们所强调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科教兴国、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等,其实都是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特别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哲理智慧、道德伦理、思想情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文化软实力要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而且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后,又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等时代精神。所有上述理论和精神都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可见,文化软实力涉及的面非常宽,拥有十分广阔的研究天地,大有用武之地。

第四,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问题意识。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发现、提出、回答、解决问题。无论是评价基础研究、还是评价应用研究,都是如此。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显,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虽然以往我们党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但是,新的形势、新的实践,使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许多新的困难、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媒体网络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而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积月累的社会矛盾,无时无刻不在冲击人们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相互交锋、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形成文化软实力合力的任务格外艰巨。当此之时,如何有针对性地破解难题?这迫切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取得真知灼见。所以我们在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时候,应当着力回答当前形势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究竟存在哪些问题?都是些什么性质的问题?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基础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就概念谈概念,一定要紧密联系新的形势、新的变化、新的实际,进一步增强我们研究的针对性,力求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深入细致、务实管用,发现、提出、回答、解决好尽可能多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作者: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郑 建

猜你喜欢

实力概念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