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基
2012-05-14高华席俊克
高华 席俊克
这是一面面更加鲜红的旗帜——在带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全市农村各级党组织始终奋战在发展经济、促进增长的最前线,凝聚各方力量,引领科学发展,充分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成为广大群众最信赖的主心骨。
这是一个个无比熟悉的身影——在保障民计民生的工作中,全市农村广大共产党员始终奋战在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最前方,自觉践行宗旨,勇于担当重任,充分彰显了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广大群众最可靠的贴心人。
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身处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一线的4100个基层党组织、30多万名党员,无疑是带领农民群众发展致富的“主心骨”,是确保农村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闸门”。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按照“强组织、增活力、聚人心、促发展”的要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统领,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抓手,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引领农村发展中固本强基
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地处永定河南岸,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2005年以前,一直以采石业为主导产业。2005年,为落实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该村主动关闭了3家采石厂,使全村集体经济陷入困境。面对产业转型的严峻现实,村党支部提出了“旅游观光业兴村、新产业富村、民主管理治村、精神文明建设强村”的发展思路,先后修建了书画院、古道驿站、京西古道博物馆等人文景观,成功打造了京西古道风景区,使世代靠采石为生的村民们吃上了文化饭,走向了富裕兴旺的新生活。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水峪嘴村的发展只是全市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它的发展脉络却清晰地折射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全市农村各级党组织把推动发展、致富农民作为第一要务,立足本地实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创意产业、乡村旅游、商贸物流、沟域经济等主导产业,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总量,带动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已经累计完成改制单位3654家,301.8万人成为拥有集体资产的新市民,增强了集体经济活力,保护了农民合法权益。推广“党委+基地”、“支部+协会”等形式,发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市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878个,带动了45.3万农户联合闯市场、共走致富路。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736元,同比增长13.6%。
在服务农民群众中固本强基
每逢星期四,怀柔区北房镇政府机关楼道内外总是静悄悄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房镇各行政村的会议室却热闹非凡。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不光人去了,也把各类相关材料,各种协调、审批等服务职能一块带进了村,大事小情当场办理。他们给这起了个名字——驻村工作站。
只有到基层去,才能真正汲取需要的养分;只有到基层去,才能增添为民服务的动力;也只有到基层去,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怀柔区委从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保障功能入手,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在284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驻村工作站。越来越多的机关干部走出机关大院,解决群众困难。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怀柔区284个驻村工作站已接待、走访群众8万余人次,受理各种服务事项5万余件,为群众办好事、实事3700余件。
同怀柔区一样,在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中,全市农村各级党组织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核心任务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建立健全驻村联户、记民情日记、全程办事代理、党员责任区等服务群众的常态化机制,进一步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通州区永乐店镇党委在全镇开展了党员责任区活动,以党员居住区划分责任区,有活动能力的无职党员每名联系10—20户群众,主要负责安全防范、民事调解、环境整治、困难帮扶、民意收集等工作。如今在永乐店“有事找党员”已成为“常态”。为激励党员发挥好作用,镇党委将责任区党员职责、区域示意图、上岗党员照片及考核结果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定期开展优秀责任区党员评比,给予表彰奖励。目前38个行政村共建立党员责任区837个,联系群众12506户,实现100%的农户全覆盖。
在促进农村和谐中固本强基
“以前,村里做的许多事情,大家不是很清楚,有的甚至不知道,现在通过‘村民议事会制度,每项决策家家户户有份,真正让咱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这是延庆县大榆树镇北红门村在实行了“村民议事会”制度后,广大村民说出的一句心里话。与过去的管理办法相比,“村民议事会”制度调动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以民主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目标。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我们党领导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和重大优势。近年来,我市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顺应农民群众扩大民主的新期待,不断发展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推动了农村和谐发展。
完善民主决策——制定了北京市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相关制度,全市所有行政村普遍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民主日”制度,形成了以“四议一审两公开”为核心的村级民主决策机制,保证了农民群众直接参与村务管理。京郊各区县探索建立了一批村级工作决策制度,比如怀柔区实施“八步工作法”,大兴区推行“四议一审”,房山区实行“村级重大事项票决制”,延庆县推行“六议工作法”等,把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党内基层民主与农民主人翁地位融为一体,促进了村级决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深化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制度,促进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大力培育和发展“五老”联席会、“和事佬”协会、道德评议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了它们提供服务、协调利益、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强化民主监督——积极创新村务公开机制,坚持普遍公开与点题公开相结合、定期公开与即时公开相结合、结果公开与过程公开相结合,形成了立体式的村务公开格局。全市农村普遍实行“村账托管”制度,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监督权。
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固本强基
“有了这套系统,录像录着,上级领导看着,全村百姓都瞅着呢,干事更得按规矩办。”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农村基层党建全程纪实系统,密云县东邵渠镇西邵渠村党支部书记赵青山深有感触。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密云县委组织部与东邵渠镇党委合作,针对农村基层党建中的工作不规范、公开不及时、落实不到位和及时指导难、有效监管难、准确考核难“三不三难”问题,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在全市率先开发了集监督、指导、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农村基层党建全程纪实系统,初步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我市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多种方式,确保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层组织不散、党员联系不断、发挥作用不减、核心地位不弱。注重拓展党建工作新领域,在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集中地区加大党组织组建工作力度,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组织的有效覆盖,有力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两新”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联建共建,全市共形成共建对子8640个,构建了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干部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骨干力量。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干部“端的是泥饭碗,干的是硬任务”,面临的却是“收入低、没奔头、退无保”等现实问题。我市认真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建立健全了培养选拔、培训教育、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等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四项机制,解决了人心不稳、动力不足和后继乏人等问题,调动了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涌现出闻宝恒、支芬、李桂英、王全、王双林等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优秀“领头雁”。在培养选拔上下功夫——通过从上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异村交流或跨村兼职等,积极探索破解村干部选人难问题。市有关部门从2006年开始,连续6年共选派15519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生力量。我市农村多渠道选人的经验受到中组部的肯定,中组部在北京召开经验交流会予以推广。在教育培训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市级示范培训、区县重点培训、基层普遍培训三级联动的教育培训体系,有力地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在激励保障上下功夫——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养老保险、困难救助基金等制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实现了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后有一定保障。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人均收入达到4.52万元/年,全部超过本乡镇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2011年,在全市乡镇换届中有43名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全市在岗村干部已有24人被录用为乡镇公务员,89人被聘任为事业编人员。
责任编辑:沈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