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踏进中国之河
2012-05-14刘彦
刘彦
在欧债危机持续蔓延的2012年6月夏季,中国有多热?
被股神巴菲特称为“把握大势无人能及”的华尔著名街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了一个多小时后以后,突然从沙发上站起来,喝了一口加了冰的可乐,并脱掉西装,站在记者们面前。他笑着说,“中国太热了”。
这时,他的西裤背带上,印着的K线图露了出来。
吉姆·罗杰斯,1973年与投资家索罗斯合作创立量子基金,并于1980年与索罗斯分手之后,一边投资各国股市,一边骑着摩托环游世界。这位致力于通过分析性方法来看透世界、从而不放过任何一丝价值投资机会的70岁的投资家,身着粉色的衬衫,打着标志性的浅蓝色领结,看上去生机勃勃,一如他描绘出的未来中国:
“风水轮流转。19世纪属于英国,20世纪是美国人的。现在,轮到中国人了。21世纪属于中国。”
从1986年他第一次骑着摩托车来到中国福建开始,他已经数不清多少次踏上中国这块他眼中的投资热土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他曾观察到,中国服务员快速殷勤的脚步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活力,这样一个超过10亿人的国家创造力的总爆发,所带来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2007年圣诞节前夕,罗杰斯在纽约出版了他预测中国未来的《中国牛市》一书,在当年位于纽约公园大道200号的鲍德斯书店举办的新书签售演讲中,罗杰斯曾用相似的口吻说,
“2007年的北京如同1907年的伦敦。20世纪美国为王,21世纪非中国莫属”。
现在,当罗杰斯在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出席中国记者杨青写作的中文版传记《水晶球:吉姆·罗杰斯和他的投资预言(2012版)》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这位经济自由主义的信徒可能不会想到,在2012年春天,另外一位与他意识形态几乎完全相左的左派、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也在中国畅销。据出版编辑透露,马丁·雅克的书已经接近印了10万册。而《水晶球》一书的2009版,销售数量也超过了5万册。
尽管使用的是不同的观察方法,这一次,无论是左派还是保守的右派,却在中国的旋律中唱出了和声。这让很多中国人不解,“神棍”怎么都跑到中国来了?
在2008年6月中国股市连番阴跌之际,这位看好中国股市的分析家,就曾被愤怒的南方股民认为,是个“大忽悠”。然而,罗杰斯的委屈无从辩解。他所瞩意的,是走进时间之河混沌不清的现在,在更长期的川流浩荡中分享荣光,而非像一跃而过的一叶小舟,在市场的激流中捞取快钱。
顺大势而为,逆群羊飞翔
在一个多变而混乱的世界中,人们缺乏的不是对眼花缭乱的现象的感知,也不是鸡零狗碎的关于世界图景的拼凑,而是从复杂现象中窥见大趋势的能力。
而这,正是罗杰斯之所以成为罗杰斯的看家本领之一。1981年后,罗杰斯从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中撤退,据当时媒体测算,他在公司20%的股份以及所有利润分成为1400万美元。此后,这位投资奇才开始骑着摩托车环游世界。他足迹遍布五大洲,总是一边用身体去感知生命的细节,另一方面,结合宏观数据和大势分析,得出投资判断。
从一开始,罗杰斯就不同于一般的股市预测专家。反众道而行,检视事实和机会,不随乌合之众心理起舞,是罗杰斯一以贯之的原则。他把那种在股市中从众的人们,称之为“群羊心理”,当群羊起舞时,就是他逆势飞翔时。
他甚至建议有志于从事未来投资的年轻人,“多学历史和哲学,不要上商学院”,尽管他本人是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客座教授。他甚至坦言自己从未遇见过一位令他尊敬的分析师,“他们总是随大流,每当你告诉他们事情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不相信你,反而对你说的任何证据都嗤之以鼻。”
他挖苦一些分析师,“他们只不过是一群优雅地握住你的手,却让你的投资组合以每年3%~4%的速度持续缩水的随大流者”,他也从不看华尔街的分析报告。
那么,罗杰斯的分析和判断力从何而来?他与索罗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用10年时间创造出4200%的基金投资收益率,而同期标准普尔指数上涨不足50%;他准确预测了1987年的美国大股灾和最早预测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他最早预测了冰岛将破产;他1998年创立的“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截至2012年4月30日,14年间上涨了278.7%,同期标普指数上涨了59.7%。是什么促成了他神奇的水晶球一般足以窥见未来的判断力?
在写给女儿的12封信的第一封,他一再强调,“在生命中,总会有某个时刻需要你下非常重要的决定——关于你的工作、家庭、生活,关于住在哪里,关于怎么投资你的金钱。这时会有很多人愿意给你提供忠告,但是记住这句话: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他举例说,假如周遭的人都劝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该想去做,就可以把这件事当作可能成功的指标。“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你们一定要了解:与众人反向而行是很需要勇气的。事实是,这世界上从不曾有哪个人是只靠‘从众而成功的。”
他用中国给孩子们举例。“在1980年代,我发现中国大有潜力,于是开始尽我所能的搜集中国的资料,开始在这里投资。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我疯了才会这么做,他们说这个食古不化、不知变通的国家,绝对不会允许外国人在这里投资成功,而且他们会没收成功者的财产。但我听从自己的直觉,尽可能地判读所有找得到的有关中国各种局势的文件,也实地参访好些地方,做自己的研究。”
“逻辑很简单:那个国家有超过十亿的人口,他们的储蓄率高得惊人——超过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而这些钱是他们可以用来投资的。一个有这么高储蓄率的国家,怎么可能不会成长?”从1988年他从上海静安区的工商银行交易柜台买了第一只中国股票开始,罗杰斯不断地买入中国B股、H股股票,并且在新加坡和美国市场买入中国公司的股票。而且,他从未出售这些股票,他准备把这些股票留给女儿们。
与“投资中国”相似的,罗杰斯成功地投资国家的案例还有许多。比如在1973年巴西股市还未对外国投资者开放之时,罗杰斯就找到当地黑市,用陌生人的账户开户。几年之后,他在巴西的投资翻了十几倍。
1982年,罗杰斯将目光瞄准了德国。以他的判断,保守党在失势多年之后重回政坛,必将进行重大改革,掀起一股投资热。他预测沉寂了15年之久的德国股市即将焕发活力,一个超级大牛市即将来临。在环球旅行的间隙,他通过经纪人购买了大量的德国股票。至1985年年末至1986年年初,罗杰斯抛出了所有的德国股票,此时,股市已经上涨了两倍半。
1984年狩猎奥地利股市也几乎取得了同样战绩。而那时的奥地利证券交易所没有一个人,每周只交易几个小时,只有不到30只股票。
奥地利在股票市场繁荣之前,罗杰斯得到的信息是:政府不喜欢股市,但赞成改革,也清楚国家必须发展。这一个“值钱”的信息,促使罗杰斯大胆下注。他购买了维也纳山、奥利地联合信贷银行、几家金融与制造业公司和几家建筑业的股票。1985年,奥地利市场上涨了125%,1986年,全球各地股市在亢奋中创出了历史新高,罗杰斯却预感到市场将出现暴跌,于是,从1986年内开始初步清仓,并在1987年春天,清空了所有奥地利股票。此时距离他投资之初,奥地利市场已经涨了四五倍。
而1990年代做空日本和2000年之际做空美国互联网,更是重复了同样杰出的战绩。
这一切,均来自于罗杰斯非同寻常的、将细致入微的细节观察与宏观判断结合起来的能力。他看待事情的方式,就是从细节中看到趋势,然后去研究更多的宏观背景,印证自己的判断。比如在美国老龄化即将到来之际,他发现一家进入投资区间的养老院股价低得惊人,而此时的数据显示美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那么,购入相关股票,就可大赚。
在2012年6月9日《水晶球2》发布会后去往天津的车上,他彬彬有礼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他认为不管中国未来的能源危机多么紧张,中国也很难陷于像美国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陷入的战争,原因在于,“中国人下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中国的父母不可能允许独生子女卷入战争。”
这样的人性分析,与他对人性的理解,以及他对待人和与这个世界的方式密不可分。在北京6月的新闻发布会上,罗杰斯把提问的机会一次又一次让给在座的女记者。在出入电梯的时候,他总是让女性先走;甚至,在半夜两点入睡在早晨六点起床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喝可乐提神,兴致勃勃地回答记者的提问,殷勤地与每一个人合影,交换名片,不厌其烦地给每个人的书上签字,已经70岁的人,站着回答问题,火爆的问题和幽默的答案不时引来阵阵笑声,他精力旺盛得像个30岁的年轻人。
前半生获取财富,后半生享受自由
精彩的投资故事,只是这个出生于美国南部乡下的叫做吉姆·罗杰斯的男子生命的一半。他更精彩的故事,是作为一个人,睁大眼睛看世界、了解世界,以及拼命探索和享受自由的故事。
当记者问罗杰斯,赚钱为什么这个抽象的问题时,他回答,“我赚钱的唯一目的,是享受自由,不被穷困所缚。但说到底,太多的钱对我有何用处,除了让我可以自由地与这个世界相处之外?”
37岁,当他手携1400万美元时,他便开始了环球旅行,并致力于环球旅行中写作。他所写的书既有包括像《投资骑士》《玩赚地球》《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这样的书,也包括后来的《罗杰斯写给女儿的12封信》这样的励志作品。他在58岁时迎来自己的第三次婚姻,并分别在61岁和66岁时,有了第一个和第二个女儿。
对于迟到的女儿们,罗杰斯用“全新的生命中心”来形容。
在此之前的差不多60年中,他不断赚钱,不停旅行,在青春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姑娘——这个世界,总能吸引他的好奇心,就如在环球旅行中穿越陌生的国家带给他的新鲜感一样。但在人到中年时,他的女儿给了他完全不同的生命感受,从此他开始劝那些华尔街的人们生孩子,“如果你想感受不一样的生活,赶紧生孩子吧!孩子能给你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乐趣!”
好奇心,是这个叫做吉姆.罗杰斯的人不停探索生命未知领域的驱动力。这一点,在他做分析师时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中也可以看的出来——他沉溺于分析投资环境和趋势,当他看不清楚时,他总要看得更多,理解得更多,掌握得更多,以便看得更清楚一些,明白一些。为此,他订了40多份期刊报纸广泛阅读。这些刊物涉猎范围很广,甚至包括了很偏门的行业性杂志,但这些刊物可以提供给他在做交易决定时所需的信息。
后来,罗杰斯自制投资表格,这份表格会把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该公司的历史走势和状况列出,随着年份的增加,加入其他数据,如应收账款和库存等等。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某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走势。总分析表的时间跨度一般为10-15年,通过历史的走向,往往能够做出更好的判断。
但早年过度沉溺于投资业务,也使得他痛失第一次婚姻。就像歌里唱的,“年轻时不懂爱情”,因此罗杰斯建议年轻人,“最好晚婚”。在他看来,在生命的中途或者后半段,人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住你所拥有的,甚至是你真心想要的。年轻人如26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诗句那样,“人生到处知何似?恰如飞鸿踏雪泥”的新鲜,所带来的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的斑斓,既可以让人视野广阔,也可以让人痛失爱侣,甚至对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事,缺乏把握的能力。
但他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多看,多想,尽量去放眼观察这个多彩的世界。在写给女儿们的第二封信中,罗杰斯写到,“不要只是做个观光客——你们要去到不同的人居住的环境,亲眼见识他们怎么生活,跟他们一样地过日子。从地平线开始,往上看这个世界。当你观察到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而不只是装饰得很漂亮的景点时,你会不期然地发现使你心中浮现重要问题的一些经验。”
2007年底,罗杰斯举家从纽约迁到新加坡。原因在于,他要让他的两个女儿——出生在2003年的“乐乐”和出生在2008年的“小蜜蜂”,从小学习中文。“我要让她们融入21世纪最灿烂的那一道河流”。为此,他放弃了那座位于纽约曼哈顿上西区107街河滨大道的百年老宅,这座建于1899-1902年的老式六层建筑是著名的历史建筑。在那座老宅中,罗杰斯一改简朴风范,将维多利亚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考究的橡木、桃花心木和从世界各地搜集而来的装饰,将这座百年老宅装饰得就像他当年在牛津读书时的俱乐部一样。
虽然《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带着“迁居意味着彻底告别”的疑问,没有得到除了“让女儿学中文”以外更多的回答,但如此地告别,不能不让人动容。毕竟,这是一个从眼前的世界中心向东方的转移,这样的告别意味的决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这其中是否有一些情感的因素?人们不得而知。
可知的事实是,早在2006年,罗杰斯曾因最早预测美国次贷危机,就遭到同行们的炮轰。2006年5月,罗杰斯在《传统商务日报》采访中就指出,美国在2006年年底或次年将陷入经济衰退,股市将不堪一击,他不打算买美国股票。此时,他创立的“罗杰斯商品指数”已在过去的7年半里上涨了250%。
2006年6月,他再度预警,美国可能在2007年陷入经济衰退。他认为,一旦美联储大印钞票,美国就会陷入大萧条中。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当狂发钞票时,美元将走向崩溃”。
2007年圣诞节前,他举家迁入新加坡,痛别纽约。2008年,次贷危机如期爆发。
告别纽约之后,罗杰斯频频出入中国。因为“唱红中国”,在2008年中国股市狂跌不止的时期,他也遭到了如同在美国说“美联储应该解散”时一样的冷遇,“说真话总是不受待见”。
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当被问到他所看好的商品市场最近价格大跌时,他解释说,“我从不做短期预测,我说的是长期趋势。商品市场还有一大段的长期上行趋势可走。”
一边说着,罗杰斯一边给记者看他所穿的粉色衬衫中的一个小小的补丁——当然是精补的补丁——一边开玩笑说,这可不能让太太佩蒂知道了,否则,“她就给我扔出去了。”
这个出身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乡下的穷小子,一生节俭。不买游艇,不买私人飞机,两次骑着摩托车环游世界时,每每住在简陋的旅店里。在中午结束发布会后,简单地吃一点匹萨,喝几口可乐,与中国富豪们相映,简直可算作寒酸。但是,与人相处时,你便可感觉到罗杰斯的保守精英做派。在出入揖让、待人细腻温存的细节中,在他写给记者的信中,一股让人如沐春风的精致人文之风,扑面而来。
作为曾经的耶鲁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和牛津大学的哲学系研究生,罗杰斯认为使他日后获益匪浅的哲学分析方法和从历史中学习的能力,是他战胜无数华尔街MBA学生的优胜之处。他还喜欢心理学,认为研究人们的心理,往往能在投资时起到关键作用。
70岁的罗杰斯每天早晨锻炼90分钟。在英国的牛津大学读书时,他曾经带领牛津大学赛艇队,连续两次拿过牛津和剑桥两校赛艇比赛的冠军。他还是牛津赛艇俱乐部低调而慷慨的捐赠校友之一。并且,罗杰斯立下遗嘱,在他百年之后,会将部分财产捐给牛津大学。他寄语学子们,“幸运女神只眷顾持续努力的人——用功读书,学得越多,你才知道你懂得越少。”
(杨青《水晶球:吉姆·罗杰斯和他的投资预言》一书对本文提供了部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