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帽子”
2012-05-14青藤门下
青藤门下
前些日子看电视,是一个国外的时装展,发现,好多美女头上戴一顶似曾相识的棉帽子,想了半天,恍然大悟:跟我小时候戴的棉帽子差不多。这种帽子,帽耳可以拉下来护住耳朵和腮部,有个威风的名字叫“火车头”。这又使我想起,时装的流行据说有五十年的周期,即五十年前淘汰的式样,五十年后又会流行起来。当然,我这说法只是一个玩笑。但在服饰文化的发展中,帽子的确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帽子有什么作用?孔夫子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在他老人家的眼里,帽子的防风、遮阳、保暖等自然功用倒在其次,关键在于它的装饰和象征意义:能够增加人的威仪,使人敬畏。我敬重这种说法,因为它体现了人与物精神的合一。像“衣冠楚楚”、“冠冕堂皇”等广为人知的成语就是证明。但是现在,帽子的装饰作用明显的多样化,比如戏台上小丑的帽子,又或漂洋过海而来的圣诞老人的帽子,造型别致而滑稽,让人不是“望而畏之”而是“望而笑之”了,这大概是孔夫子当初没有想到的吧。
帽子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具象的,还有抽象的帽子存在。我认识到这一点,是在上小学后识了几个字的时候,一次,我看见他们在批判一个人,给那个人戴上纸糊的帽子,那帽子有两三尺高,上写“打倒×××”。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帽子,感到十分新鲜,跟着游街的队伍跑了半天。后来的一天,那个被批斗的人和大家一起闲话,大概说到了一个他熟悉的话题,他正神采飞扬地谈着,旁边的队长冷不丁地来了一句:“得意什么?忘了你还戴着帽子吗?”那个人一下子就蔫了。我从这情景中体会到,那顶戴在他头上的纸糊的帽子并没有消失,许多人一下子就看到它了。
其后,升学,工作,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抽象的帽子。我有一个熟人,他有一句口头禅:别给我戴高帽了。他说的高帽是指别人献给他的好话。而别人之所以给他戴这种高帽,是因为他头上本来就有一些诱人的帽子,如×局长、×书记、×编委、×董事、×家、×大师……按理说,帽子是有重量的,那么多的帽子戴在头上应该让他有负重感,甚至压弯了腰才对,可是我看到他的腰杆总是挺得很直,说那句口头禅时也总是笑眯眯的。几年后他退休,那些帽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觉得他更应该感到彻底的轻松。可几个月后再看见他,他的腰竟然弯了许多,人也显得苍老了,与原来判若两人。
这让我迷惑了一阵子,后来我想,帽子还有遮蔽的作用,帽子越多,遮蔽的作用越大。也许,我们原来只注意他的帽子,现在,拿掉了帽子,真实的人才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