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互动
2012-05-14
曲顺兰的围脖:这样的妈妈,真强大。她的爱,不狭隘,不灰暗,是一个经过风雨历练的女人在看过人生百态后,饱含仁慈宽厚的生命之爱。她爱孩子,爱生命,更能用她的爱,给孩子一个有力的人生。这是《读者》2012年第9期卷首语《古代妈妈的一封信》,看后颇有感触。
鲜于伟成:《昼信基督夜信佛》,著名作家史铁生遗作。标题看起来有点怪。《读者》2012年第10期发表删节本,编辑会议上曾引起热烈争论。文章对生命的意义和信仰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人生的迷茫只在两件事:一曰生,或生的意义;二曰死,或死的后果。基督教直面苦难的人生,佛教则以智慧对待死亡。
May_青猫:看完《读者》2012年第10期上刘畅写的《父与子》,大家在被冯浩祥与曹根新感动的同时伸出援手帮助了他们……但是,还有多少像曹根新一样的流浪汉?他们有这份幸运遇到一个儿子吗?在感动的同时,在帮助主人翁的同时,为什么不扩大我们的爱?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
永恒千江月:《读者》2012年第8期《一个外国孩子眼中的<新华字典>》一文,小老外学中文,喜查读字典,见猪牛等解释:肉可食,皮可做皮具。惊呼:怎么可以这么说明这些动物呢。的确,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没把动物当动物,而是当成人类的某种用具。该如何解释呢?竟不知了,因为这种教育已从小浸润我心。
凤凰涅槃Jam:看《读者》是要讲技巧的!不能一下子看完一整本,否则再看什么?也不能看得太少,否则会意犹未尽,挠人心神!看的内容也要有所挑选,要与当时的心情相近,这样就会与文章产生共鸣,效果更佳。看完一篇文章不能急于看下一篇,要学会细细品味!最后,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先看笑话!
@潘皓波:我在《读者》2012年第6期读到老愚写的《散去的好日子》,堪称佳作。文笔优美,人物描写细腻,场景感人,写出了一个聪明而青楞的小文青,30年前离开黄土高坡,奔向十里洋场上海就读复旦中文系的家长里短的亲情别离。
好名字都让甲鱼牛宝宝抢了:这样一个衣着打扮像农民工的大叔,拿着一本《读者》静静地看了好几个小时,再多人从他身边走过都打扰不到他。我和老妈都觉得有必要拍下来。才疏学浅的我实在说不出什么精辟的感悟,只是觉得在这样一个浮华的社会,还有多少人愿意静静地坐下来看看书,更何况是处在这样一个社会阶层的人……自愧不如,心中顿生敬佩!
佳茗小语:2012年第10期的《读者》上有一系列名为《战争与和平》的摄影作品。拍摄地点为阿富汗、以色列等战火纷飞的国家,每一张照片里都有孩子小小的身影。硝烟弥漫中,孩子们或惊恐、或劳累的眼神,让我唏嘘不已的同时又心怀感恩。虽然没有锦衣玉食,但我的国家给了我和平的生活,日出日落之間,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摘自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