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德光教授中药品质学术思想述论

2012-05-12严铸云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1期
关键词:中医药中药研究

严铸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1173)

万德光教授从事中药工作五十余载,潜心于中药教学与科研工作,博古论今,学术造诣深厚。万教授学风严谨,富于创新,致力于现代生物学与中药思想的融合,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药品质学术思想和研究思维模式,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贡献突出,成绩斐然。她熟谙《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在治学上,提倡勤求古训,博采他学,勇于创新;强调中医药的源和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倡导科研必须与社会和行业需求相结合,读经典做研究,服务于社会,还要勤于思考,敢于突破,推陈出新。在科研中主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借助现代生命科学和化学学科的成就,运用中医药思想指导科研,融古今和东西为一体。在传道授业中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在科研、著述上,潜心研究,成果颇丰。本人有幸与万教授亦师亦友二十余载,亲聆万教授教诲,深受教益。现将自己聆听的万教授有关中药品质学术思想总结如下,以期对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宝贵学术思想有所裨益。

1 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动力

万德光教授,在培养人才方面,倡导人品-知识-能力-综合质量观育人新模式。注重人格教育和理念创新,强调通读和精读的结合,延伸学生发展空间;注重中药医人才思维能力培养,动手能力训练,倡导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动力;指出当代中药人才首先要有中医药思维方法,科研中的动手能力,以及传播学术思想能力等综合素质。在继承上,她积多年研读《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经典的体会以及对中药分类方法的研究,编写出版了《中药分类学》专著,对中药分类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1]。在创新上,她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即结合现代生物学科研究中药,建立药用动物学,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药用动物学》专著。上世纪80年代,开创性提出“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相关性研究思想,其基本思路是:要提高中药的疗效,必须重视中药材的品质;要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必须重视中药材的品种;通过三者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中药材品种的重要性及影响中药品质的诸因素、中药的化学成分与中药药效的关系,进而探索体现中医药特色的规范化质量标准。已完成了国家 “九五”攻关项目“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远志”的研究工作,将远志品种、品质特别是内在品质与药效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被《中国药典》(2005年版)采用。由她主编的《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对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的相关概念、历史源流、理论、质量评价体系等进行了系统论述[2]。

2 坚持学术开放性,尊重多元化思想

中医药学和现代实验科学是两套不同的认知体系,是运用两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诠释人体和中药的作用。现代实验科学是还原论指导下的分析科学,重视物质、形态结构;中医药学是系统论指导下的生态医学,强调中药作用的整体性。两种认知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把握中药的作用,具有等同的科学价值,有互补性。在中药研究领域,药物的整体与微观靶点作用正在走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统一,从宏观整体认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的观念,逐渐成为当前中药研究的主流。

万德光教授在中药研究中坚持尽可能明确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尽全力准确诠释中药的药理活性基础,提倡活性成分、活性基础和影响因素都要明白,把握药理作用整体,细化指标,不能偏废,中药作用物质基础明确了,有利于质量控制和评价;影响因素清楚了,有利于认识中药品质形成和调控。如对中药材鉴定中,认为传统“辨状论质”方法虽只重表象忽视内在、不能精确量化等局限,但其如同中医药特色一样,会与现代的理化鉴别评价中药品质的方法并存,应当认真继承发扬和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作用。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盲目“崇西”、贬低和否定传统,或奉传统为神明、拒绝“除魅”革新,都是错误的,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3]。采取开放性、尊重多元化的态度,融汇东西,扬长避短,存古纳新,才能不断增强中医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 发掘自身规律,重视理论研究

中医药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药的疗效数千年来持续有效,表明中药的研究应有其不同于化学药品研究的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无论继承与创新,都应寻求中医药内部本身的客观规律。中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引领中药学术和学科发展、指导实践的根本动力;中药标准化建设和评价体系的建立,都需要理论指导。目前中药理论创新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应重视中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万德光教授在提出“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相关性研究思想后,不断勤求古训,博采他学,致力于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她积多年对中药理论的思考和科研实践,系统地提出了中药品质理论的九个论点:① 中药品质遗传主导论,论述遗传因素对中药“形态特质”与“代谢特质”形成的主导作用;② 中药品质环境饰变论,论述环境因素引起中药形态特征或生理代谢特性等品质改变的问题;③中药品质生物多样性维持论,论述生物多样性维持中药品质稳定,维系充足药用资源等问题;④ 中药品质传承论,论述中药品种、质量始终处于继承与发展相互交织之中,包括遗传品质、环境品质、形态品质、加工品质和效用品质等的传承;⑤中药品质效用决定论,论述效用品种、产地、加工方法等的选择作用;⑥ 中药品质多元调控论,论述农艺措施、采收、加工、炮制、用法等人工措施干预中药品质的过程;⑦ 中药商品物流保质论,论述物流储运技术和方法对中药品质的影响;⑧ 中药辨伪论,论述古今对中药伪品认识和中药去伪存真的问题;⑨中药资源全球共享论,论述中药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策略。上述九个论点,具有各自的内涵,但相互之间又或多或少关联,由此构成了中药品质理论框架。在她主编的《中药品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中进行了系统论述[4]。对中药品质评价标准和保证体系的建立,丰富和发展中药理论,振兴中医药事业,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4 重视中药整体性,倡导质量控制体系

“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体系,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国发〔2009〕22号: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发展中医药事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中药在国际化进程中,除解决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外,还必须解决中药质量的控制与疗效评价标准的问题。

万德光教授弘扬了历代先贤实践总结出的中药品质系统控制的思想,提出以植物化学和药理研究为基础的化学药品质量标准模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从长远看,从分解式单成分的“微观分析”,向群体集成的“宏观综合分析”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建立一种综合的品质评价模式将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并进一步指出建立中药质量检测标准,对中药产品(药材、饮片、成药)进行严格质量检测,即认为合乎标准即合格,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中药品质评价模式;而严格控制中药生产的各环节,从种源、立地条件、栽培技术、采收加工、制造等环节实行严格控制,从观念上认识到中药品质是生产出来,这是目前应该倡导采用的中药品质评价模式,也是未来中药品质控制的主要模式。鉴于中药的复杂性、多样性,认知的局限性,我们不能把中药品质的评价与保障依赖于终端产品的检测结果,有必要规范种源、立地条件、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炮制、制造、储运等各环节,建立全程质量保证体系。

鉴于中药材大都来源于生物,无论是野生还是栽培,甚至是GAP基地生产品,其质量也难恒定一致。但作为药品,又必须要求其质量稳定、一致。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品质观,逐步推广中药产品的全程质控模式,建立中药品质保证体系,推进实现中药安全、有效和可控的过程。

万教授中药品质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成就,把传统的、零碎的中药品质理念用现代语言加以诠释和提升,使之系统化并上升为理论认识,不但保证了中药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且为中药理论创新和中药标准化,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有效、有用地指导中药研究和应用,以保证中医临床疗效,这是当前发展中医药的有效途径之一。

[1]万德光.中药分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万德光.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3]万德光.论中药品质理论的继承与创新[J].中药与临床,2010,1(1):3-6.

[4]万德光.中药品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中医药中药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