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周易》古歌研究综论

2012-05-11姚小鸥杨晓丽

文艺评论 2012年8期
关键词:短歌傅氏爻辞

姚小鸥 杨晓丽

《周易》原是占筮之书,而其爻辞颇具文学色彩。宋代陈骙指出“《易》文似《诗》”,已觉察到爻辞的诗歌特征。①清代袁枚提倡“六经皆文”,从理论上将《周易》纳入文学的范畴。②清代章学诚指出《易》之取象与《诗》之比兴具有相似之处,开启了以《诗》论《易》的门扉。③这些论述启示了近代以来《周易》古歌研究的道路。

郭沫若先生1928年发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其中解析了《周易》的若干爻辞,指出它们属于诗歌。他在该书的《艺术》一节中说:“(《周易》)经文的爻辞多半是韵文,而且有不少是很有诗意的。”郭氏举出《屯》六二、《贲》六四、《离》九四、《井》九三、《归妹》上六、《中孚》九二等爻辞,从诗学角度对它们进行了艺术解析。郭氏指出《屯》卦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是古代男子的求亲诗;《离》卦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④

郭沫若先生对《周易》爻辞所进行的艺术分析,显示了他评判《周易》古歌的两大标准:韵语和诗意。作为20世纪《周易》古歌研究首开风气者,郭氏为《周易》古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40年代起,李镜池先生也致力于《周易》古歌研究。他在《周易筮辞考》中专门开辟了“《周易》中的比兴诗歌”一章进行讨论。⑤在该章中,李氏将《明夷》初九和《中孚》九二的爻辞按照诗歌的形式排列起来,指出它们“就是两首诗歌,两首很美很有诗意的诗歌”。在“以说《诗》之法说《易》”原则的指导下,李氏将《明夷》初九的爻辞与《诗经》中的篇章相比较,从诗歌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分析,指出该爻辞既是一首“起兴式的诗歌”,又是一首“咏行役之苦的诗歌”,他说:“卦、爻辞编者是把这首流行于民间的歌谣采入《易》筮辞中。”

李氏罗列了《周易》爻辞中十九爻“诗歌式的句子”,认为它们是卦爻辞的编定者受到诗歌影响所作的韵语。李镜池先生发现,韵语在《周易》爻辞中所占的比重十分可观,他在《周易通义》⑥中指出:韵文占卦爻辞的三分之一。李氏细致地考察了《周易》爻辞的韵语特征,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周易》古歌,他说《周易》“语言简净,有时描写细腻,运用比喻、起兴、衬托等手法,还引用和模仿了民歌。”

20世纪50年代起,高亨先生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周易》古歌。他指出,《周易》中的一些爻辞“运用切当的词汇,铸成简短洗练的语句,绘出相当生动的具体事物的形象,而且多是带韵律的短歌”。

高亨先生还将《诗》学中赋比兴的理论范畴植入《周易》古歌的解析中,从表现手法方面,将《周易》中的短歌分成四种。在《〈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一文中,高亨先生指出这四种短歌分别是:采用赋的手法的短歌;采用比的手法的短歌;采用兴的手法的短歌;类似寓言的短歌。高亨先生将《周易》爻辞与《诗经》中的诗歌相对比,认为“《周易》中的短歌是《诗经》民歌的前驱”,高先生说:“由《周易》中的短歌到《诗经》民歌,也显示出由《周易》时代到《诗经》时代,诗歌的创作艺术逐步提高的过程。”⑦

1988年,傅道彬先生在《江汉论坛》第10期上发表《〈周易〉爻辞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一文,⑧以卦为单位对《周易》古歌进行解读。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察觉到《坤》卦爻辞整体上的韵语特征,如闻一多在《周易义证类纂》中释《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时,引《熊氏经说》:“郑氏古《易》云,坤爻辞【履霜】【直方】【含章】【括囊】【黄裳】【玄黄】协韵”;⑨高亨先生在《周易古经今注》(据开明版影印本)中也曾指出:“本卦履霜,直方,含章,括囊,黄裳,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皆韵语”。⑩尽管如此,上述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没有形成《周易》古歌的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周易〉爻辞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中,傅道彬先生提出应当“从整体上分析《周易》爻辞的构造,以探讨《易》爻辞与诗歌的普遍联系”,将卦辞看成一个整体,“改变习惯的自左至右的横读方式,进行自上至下的竖式分析”。傅氏指出,在《周易》中“有韵的爻辞被无韵的断占之辞改变成散体”,对爻辞进行艺术分析时,必须将爻辞从爻位、断占之辞中剥离出来,“还原它的艺术结构原型”,使爻辞得以呈现独立的面貌。傅氏对《坤》卦的分析如下:

爻位: 爻辞: 断占之辞:初六 履霜 坚冰至六二 直方 大不习,无不利六三 含章 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六四 括囊 无咎无誉六五 黄裳 元吉上六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把《坤》卦爻辞从爻位和断占之辞中剥离可得到以下韵语:履霜/直方/含章/括囊/黄裳/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傅氏指出《坤》卦爻辞是歌谣,具有“和谐的音韵美和丰富的语言感染力”,并做具体赏析,认为《坤》卦爻辞“描绘的是一个霜天寥廓的秋天的景色”。

傅道彬先生将前人对《坤》卦爻辞语言在整体上协韵这一特征的认识,推广为《周易》古歌研究的普遍方法,将之运用到《周易》其他卦爻辞的解说中。

采用以卦为单位的研究方法,傅道彬先生对《同人》卦爻辞分析整理后所得到的韵语如下:同人于门/同人于宗/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乘其墉/弗克攻/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同人于郊。傅氏认为这首诗歌记录了“一次攻城克敌的战斗过程”,战士们从集合到祭祀再到埋伏出击,从初战失利到最终胜利,人们从失望号咷到破涕为笑,均描写得栩栩如生。

通过整理分析《坤》和《同人》两卦爻辞,傅道彬先生发现它们是“音韵铿锵诗意盎然的古代歌谣”,在此基础上,他又分析了《渐》、《剥》、《咸》等其他卦的爻辞,指出,以全卦为单位而言,它们都具有诗歌的特征。

1993年,傅道彬先生出版《<诗>外诗论笺——上古诗学的历史批评与阐释》一书,⑪更为深入研究了《周易》中的古歌。在该书中,傅道彬先生以其所开创的研究方法,整理并笺注了十卦的《周易》古歌,这些卦分别是:《乾》、《坤》、《需》、《同人》、《贲》、《剥》、《离》、《咸》、《井》、《渐》。傅道彬先生指出这些《周易》爻辞“无愧于诗歌王国的艺术精灵”,“是以诗的形式存在的艺术整体”。

2010年,傅道彬先生发表论文《〈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⑫将其有关《周易》古歌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在该文中,傅氏具体考证《乾》、《坤》、《屯》卦爻辞的本来意义,系统解析了《周易》的“诗性表达方式”,从而建构了一个完整的“诗体结构形式”。除《论笺》中所解析的十卦《周易》古歌外,在这篇文章中,傅氏还增加了对《屯》卦爻辞的解读,指出《屯》卦爻辞是一首“春天之诗”。

傅道彬先生从象征理论角度解说《屯》卦。他指出,《屯》卦“显现了《周易》象征体系建立的完整过程”。他解释说,《屯》卦爻辞“选取春雷春雨之象作为春天的象征物……以春天草木萌动生长之艰难尽人生与事业艰难之意……以春婚风俗阐释春天乐生顺生的思想,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和尊重”。傅氏认为,《周易》卦爻辞全面地反映了上古时代以象征为代表的诗性智慧特征。将《周易》古歌纳入象征理论体系之中,是傅道彬先生对《周易》古歌研究领域的拓展。

傅道彬先生之后,还有人沿用以卦为单位的方法研究《周易》古歌,但少有人提及傅氏的开创之功。近年来,几度发现重要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将模仿者当成原创者,而将傅氏误认为模仿者。我们谨在此对这一问题稍作说明。

《浙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发表张节末教授的文章《〈周易〉卦爻辞非歌谣考》。张氏在该文中说:“李(李镜池)、高(高亨)等学者立论较审慎,当代学者则有将全部卦爻辞混同为歌谣的倾向。如黄玉顺认为,《周易》每一卦都征引了一首古歌谣。”张节末教授在注释中说:“参见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1-32页。黄氏此说响应者甚众,如沈志权《〈周易〉与中国文学的形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版)、傅道彬《〈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第36-44页)等,对黄氏的观点和方法论多有承袭。”⑬

在上述引文中,张节末教授错误地叙述了《周易》古歌研究的历史。

首先,从傅黄二人研究成果的发表时间来看,傅道彬先生的《〈周易〉爻辞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发表于1988年,而黄玉顺先生的《〈易经〉古歌的发现和开掘》发表于1993年。⑭二人论文发表的先后顺序与前述张节末教授所述相反。傅道彬先生在《〈周易〉爻辞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一文中开创性地将《周易》爻辞看成一个整体,将爻象之辞与断占之辞区分开来,以卦为单位研究《周易》古歌。这是《周易》古歌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一文则是傅氏对自己所开创的研究方法的深入,说傅道彬先生有关论文承袭了他人观点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其次,从观点上看,傅道彬先生从来没有认为“《周易》每一卦都征引了一首古歌谣”。傅氏虽然指出《周易》爻辞是诗意的,并以全卦为单位对《周易》中若干卦的古歌进行了研究,但纵观其全部论著,并无“每一卦”云云的全称判断。

张节末教授认为傅道彬模仿黄玉顺的观点的说法,可能是受到了黄氏本人文章的误导。黄玉顺在《〈易经〉古歌的发现和开掘》一文的结尾说:“人们已经研究过形形色色的《易》:有神学的,有哲学的;有象数之学的,有义理之学的;有经学的,有史学的。唯独没有人发现过诗学的《易》。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求‘易诗’这块文学瑰宝得以重放异彩。”上述黄氏的话抹杀了他之前学者们在《周易》古歌领域所做的贡献,对相关学术史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顺便提一下,黄氏《〈易经〉古歌的发现和开掘》一文,采用傅道彬先生的开创性方法,以卦为单位对《周易》古歌进行研究。在1995年出版的《易经古歌考释》一书中,⑮黄玉顺认为《周易》64卦中“每卦的爻辞都含有几句歌辞”,从而整理了68首短歌。《易经古歌考释》将每一卦都敷衍为短歌作品,似较为牵强。关于这一问题,读者自有判断,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总之,20世纪以来,《周易》古歌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它为先秦诗歌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对象,对中国诗歌史的理论研究也有所贡献。作为成果斐然的先秦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周易》古歌的研究已成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学术领域。

①陈骙《文则注译》,刘彦成注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②袁枚《答惠定宇书》,《小仓山房诗文集》(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③章学诚《文史通义》,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版,第42-45页。

⑤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8-50页。

⑥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⑦高亨《周易杂论》,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63-69页。

⑧傅道彬《〈周易〉爻辞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江汉论坛》,1988年第10期。

⑨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闻一多全集》(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⑩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8页。

⑪傅道彬《〈诗〉外诗论笺——上古诗学的历史批评与阐释》,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⑫傅道彬《〈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⑬张节末《〈周易〉卦爻辞非歌谣考》,《浙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⑭黄玉顺《〈易经〉古歌的发现与开掘》,《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⑮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巴蜀书社1995年版。

猜你喜欢

短歌傅氏爻辞
《周易》卦爻辞的空间性言说
讲好傅氏文化,传承中华孝道
短歌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致力抢救当地历史文化遗产
短歌一首
如何领悟《周易》卦象的奥妙
论石川啄木短歌的抒情性
西周迁洛与《益》卦爻辞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