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成功的学术挑战 ——评《嵇康美学思想述评》

2012-08-15孙书文

文艺评论 2012年8期
关键词:嵇康儒家美学

孙书文

《嵇康美学思想述评》(卢政《嵇康美学思想述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的写作是一次不小的学术挑战。风标独树的嵇康是个大人物,自魏晋时代起便名动天下,流风所指鼓荡至今,非但未曾消歇,反而愈演愈烈。他的学术意义与他的人格意义相得益彰,相互生发。对于这样的大人物,走进已属不易,间发新意当然更难。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嵇康,每一位研究者都有“创造”自己的嵇康。《述评》中的嵇康,不是“任自然”的“逍遥”的嵇康,不是崇高的嵇康,也不是“唯美”的嵇康,而是一位以“和”为核心建构的嵇康。“构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天管弦”(《声无哀乐论》),嵇康论音乐讲的是“和”。由此延展开去,“大乐与天地和”,天、地、人、神构成的即是一个“和”的有机整体。“和”的嵇康,在这本专著中生动起来。但同时,作者的这一命题又面临着双重挑战。第一重挑战:在社会飘摇、人生动荡、思想冲突激烈的魏晋时代,作为竹林七贤中坚的嵇康,往往被当作痛苦、激烈的代表。他与当局者的不合作、他对钟会的讥讽、以及在《广陵散》中渐行渐远的离世方式,似乎都与光风霁月、惠风和畅的“和”相距甚远。另一重挑战:以单纯的“和”建构复杂的嵇康,会不会有主题先行之嫌,接着便会生出削足适履之弊。迎接这双重挑战,并取得新的突破,正是本书的亮点所在。作者认为,以和为美,是嵇康美学智慧的核心。他的以和为美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和”即是“五音会”。这种观念贯穿在嵇康美学智慧的方方面面:“至和”一说,是强调人与自然天地的和谐统一;“越名教而任自然”,个人获得自由解放,由此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颐性养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这是强调人与自身的协调。而当时的社会现实,恰好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格格不入。嵇康不似阮籍般借酒装疯,而是旗帜鲜明、高举自己理想的大纛。他用自己的人生实践构建了独特的人生美学。他的痛苦、他的激烈也正是这种美学的一部分。

推动作者迎接学术挑战的,是关于中国传统理论研究时代性的思考。独特的时代环境、学术衍革造就了独特的嵇康,同时,脱离了特定时代的嵇康,又鲜活地现出在此后的每个时代,每个时代又都有那个时代的嵇康。古往今来,凡“大人物”都须经受时代的研磨。《述评》对嵇康美学智慧的开掘,为当下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新思路。嵇康的全面和谐,体现了综合创新的道路。嵇康的观念,贯穿在其人生观、养生观、伦理观、艺术观之中,融入到文学艺术创作、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最终体现了生命之“和”。这种观念的形成与魏晋时代多元的文化、哲学地图有着关系。嵇康的理论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吸取多方面理论滋养的过程。具体到美育理论上,“融合吸收了儒、道、佛各学派思想,富于艺术热情和宇宙深情,但它仍然以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最终指向是人之生命的和谐与充盈”。这是中肯之论。由此得到的启示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也须立足于本土理论的综合创新,通过对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传统艺术实践的发掘来揭示审美活动的生命意味,进而将美学理论的现代建构奠基于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之上。二是嵇康的美学观念为当下的美学研究的提供多方面的借鉴。嵇康重视审美个体的作用,艺术创作、日常审美都离不开个体的自由创造,因此台湾学者张蕙慧称其为“中国自律美学的开山鼻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之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主潮。实践美学对于集体性的强调,对于理性、物质生产劳动的重视,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界也普遍认识到这一思路的弊端。在这一背景下,嵇康的重主体、“任自然”有着格外的意义。从这一切入口下潜,我们还会发现,嵇康的理路是在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常态”。从先秦的老庄直到明代讲究性灵的公安派、推崇自然的清末民初的王国维,重个体,彰个性,是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个性”所在。中国传统理论的现代性转换,曾在理论界备受质疑。中国传统理论需不需要转换、能不能转换、如何进行转换,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之处在于,中国传统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氛围、理论背景,而生拉硬扯地与当前的时代实践进行硬性嫁接。与之相应,传统理论研究面向当下,基于传统理论中进行综合创新,这是各争论方都乐于接受的。《述评》作者怀着强烈的时代意识、问题意识对嵇康美学智慧进行的挖掘,正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述评》是一次成功的学术挑战,成功便成功在其显出的“力道”。在人类文明史上,嵇康是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存在。对其人生、思想的剖析,也需要有力道的文字。《述评》的“力道”体现为鲜明的思辨力量。嵇康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中国思想大动荡、也是思想大解放的特殊时代。儒家经学在汉末大动乱中日渐势微,其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受到有力的挑战;谈玄论道,成为士人们解脱焦虑的精神寄托;同时,佛学因其彼岸设置,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这种复杂背景之下,嵇康的思想带有多种精神基因。比如,作者对嵇康之“和”与儒家的“中和”做了辨析。中和,是儒家最高的审美标准,“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其为美”(《论语》),这是主张在礼的节制下,实现其政治理想。嵇康的“和”在继承儒家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在达至“和”的道路选择上,不再依赖于“礼”之用,而是要抛弃“所欲”,忘却贵贱,达到“气静神虚”的审美境界。这就把儒、道的审美进行了有效的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这一基点上,儒家的美育方法在嵇康那里也得到了有效的转换。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诗歌代表言语之节,音乐代表声音之度,礼仪代表揖让之仪,舞蹈代表行动之数,这四者要统一起来,配合使用,上至国家、下至家庭,“少而习之,长而不怠”,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好的风俗。这种美育方法看起来与儒家的道路没有区别,但其实嵇康已经将儒家美育思想进行了根本性转换。儒家主张艺术要尽善尽美,艺术要融入道德,美要融入善。而嵇康则认为,艺术与道德、美与善要区别开来。在教育中要以艺术和美为主导来统一道德和善,要通过艺术的自然之和赋予人格以自然的基础,或者说重建人格的自然之和的本体。

对一位负责任的学者来说,学术研究即人生历练。《述评》是作者对嵇康美学智慧的探险与挖掘,同时,这又是一部有怀抱、有寄托的深情之作。这种深情成就了这一次成功的学术挑战。

猜你喜欢

嵇康儒家美学
仝仺美学馆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盘中的意式美学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嵇康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嵇康“自然和音”的美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