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敬畏
2012-05-10胡读书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地位高贵之人和圣贤之言的敬畏。从古至今,绝大多数人都会有所敬畏,有人敬畏祖先、神灵,有人敬畏自然、科学,有人敬畏法律、正义。人常道,人要有敬畏之心。但敬畏并没有一种固定的表现形式,敬畏是由内而外流露出来的一种情感。
心怀敬畏不需要任何证明,但当有人对他所敬畏的对象提出质疑的时候,心怀敬畏者仍然会无条件地相信并为之据理力争。因此,有人觉得敬畏是非理性的,与我们所推崇的逻辑、理性相悖。殊不知,极力推崇逻辑、理性思维,归根到底也是一种对科学精神、理性思维的敬畏。
敬畏会在生活中与人们不期而遇:当我们欣赏古典悲剧《赵氏孤儿》时,会为韩厥、公孙杵臼的大义凛然、舍命救孤而动容,更会为程婴救孤献子,而后忍辱负重地背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十余载的英雄气概而震撼,并油然生出一种敬畏之情。在聆听巴赫的弥撒曲时,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对于宗教的无限虔诚,我们听到了他对上帝的赞美与感恩,他通过音乐这种方式让我们感觉上帝的存在、宗教的圣洁,并顿生敬畏之心,也对这位虔诚的艺术家心怀敬畏。登临泰山之时,我们既亲身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万丈,却也会感受到人在自然、宇宙之中显得多么渺小,我们的心胸会因此更加开阔,也会对自然、宇宙充满无限的敬畏……敬畏不关乎他人的影响,只关乎自己的内心感受。也许路边的一只昆虫,脑中闪过的一个画面,空中飞过的一只鸟,贤者的一句话,都会让自己心中涌现敬畏之情。
但是敬畏并不意味着盲从,极端的盲从就成了迷信。在科技进步、资讯发达、物质丰富的当下社会,我们似乎对过去的传统、对精神的东西失去了热情、丧失了敬畏,而只是一味地追新求奇、急功近利。在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的当下,也许我们更需要敬畏传统;在物欲横流、信仰迷失的时代,我们则更需要敬畏精神。
胡读书,复旦大学中文系2011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