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2-05-08石晓琪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7期
关键词:预习合作审题

石晓琪

摘要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个教师教育成功的关键。培养良好数学习惯应从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听课习惯,数学审题习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习惯,合作学习习惯,认真作业习惯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

关键词习惯;预习;听讲;审题;思考 ;合作

所谓习惯,是指在较长时间内,由于不断地重复练习和训练,从而形成和巩固下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学习习惯,则是指学生在较长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巩固下来的行为定势。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有效的定势行为,提高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性。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其受其累。”同时这几年高考状元为什么女生多,并不是她们多么聪明,而是习惯比较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极引导、认真训练。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

预习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习惯,几乎每一名优秀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学习过程。不仅对以后的学习内容、所要遇到的困难有所了解,便于在课堂学习中把握住重点和难点及关键,更重要的是这种自学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得到了加强。预习能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有目的性,可以使学生更从容地听课,听起课来当然会轻松。预习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从而更好地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高课堂效率,打造有效课堂。此外,预习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转化成为信心,从而超越其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的学生在听课时就会没有重点,听课效率不高,跟不上教师讲课的速度。学生如能借助课前预习的预热效应,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上课时能紧跟教师的讲授进度,抓住讲解重点,积极思考,不断地质疑问难,听讲效率较高。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学新课时心中无数,不得要领,难以消化,就会对新课丧失信心。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新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主动积极地探索新课的重点和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同时注意老师的分析与推理,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二、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实际上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如果在教学语言上力求生活化和趣味性,就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数学学科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不对学生精神上的刺激,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疲倦、乏味,很难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课堂上尽可能多提问题,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问题和语言尽可能有吸引力,也会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但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情绪。专心听讲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防止“思想开小差”的不良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及时提醒和评判。作为教师更需要认真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参与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讨论、交流,以养成专心听课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审题的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培养数学阅读能力对以后学习起到奠基的作用,对他今后的人生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前提,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的发展,以真正达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应当是一种意识,一种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意识,而不是一种形式它应当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数学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深度,增加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陌生领域施展才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世界,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在学生阅读题目时,常会出现遗漏了重要字眼,从而导致漏答题或答错题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节奏细心读题,并在重要的条件下做上记号,这样就能避免遗漏,长此以往,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是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好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认真审题是做题的开始,也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不少学生往往急于做题,在审题的时候走马观花、断章取义。有不少的学生之所以把题做错,就是因为读题不认真、加字减字造成的。所以,教师要加强读题指导,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良好习惯。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培养学生审题的最好内容,要指导学生找出题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量关系都有哪些,有没有隐含条件等等,如何通过设未知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慢慢的在培养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正是由于長期以来的“死读书,读死书”造就了一代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高分低能”学生,才有了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活动。“我们要培养的不能再是死背硬记书本知识的‘书呆子,而应是既有扎实知识又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培养这样的人,必须从小做起,从培养学生独自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做起。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

新教材中很多新授的内容都是一幅场景图的形式出现的。刚入学时,学生对数学书中这漂亮的场景图很感兴趣,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发什么?”五花八门的答案纷沓而至,数学课好象变成了语文课,成了展示语言的阵地。为什么会这样呢?正是因为学生一开始有着与生俱来的观察力,但还没有搜集信息的习惯。在出示场景图后,要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观察,找出与数学学习相关的信息,这样能够避免一部分无用的信息,接着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出有一定关联的数字,这样逐步推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学生面对场景图不再会盲目的说出自己所有能看到的内容,而是能够经过思考,汲取有用的信息。当然除了培养学生在教材中搜集信息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在他人的语言中、网络、报纸中等通过自己的思考搜集有用的信息。在日常的教学中,可有意识的多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做一个示范的作用,可有意识地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搜集课本以外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信息。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作为新课程下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上海市特级教师潘小明老师,在《智慧与人格在数学活动中生成》中说:有效教学是很重要的,而教学的有效分长效和短效之分,长效是后劲,短效是眼前,没有那一次次短效的磨练和积累,长效难以形成。缺少或漠视探索发现过程的教学,多半是短效。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但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思维、体验、感受。是的,也许孩子们的探索还是那么的肤浅,也许孩子们的探索离成功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学会了遇到难题不是去等待答案,而是尝试着去探索的精神,这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吗?让他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感受思维的过程,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养成一种契而不舍的品质,这远比学会解一道数学题更有价值!

猜你喜欢

预习合作审题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