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生成
2012-05-08林锦兵
林锦兵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课前精心的预设和课堂上精彩的生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生成的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当遇见这种所谓的“意外”生成时有些老师往往不知所措,或避之、或扼杀之。殊不知这种“意外”如果利用得当,将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将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催化剂。
关键词预设;“意外”生成;知识
一、感悟之一:精心预设,让“意外”生成不再意外
1.在“预设”中为“生成”做好准备
教学活动具有着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精心的预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更大限度的预知生成,使“意外”生成出现时不再感到意外。(1)认真钻研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但教材具有普遍性,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度的调整。(2)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年龄特征、個性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生成性。因此,全面地了解学生,预设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科学预设的前提。预设的科学性减少了“意外”生成出现的概率。但笔者所说的减少了“意外”生成,并不是不让“意外”生成发生。毕竟课前预设得越充分,对“意外”生成的利用就会越合理,使课堂更精彩,学生的知识也得到升华。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二、感悟之二:驾驭生成,让“意外”生成从容化解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的设计,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做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真实水平往往无法准确估计,更多时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1)在生成中灵活选择预设。课前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多维预设,这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说道:“你想知道一小时等于多少分?一分又等于多少秒吗?”有些学生就脱口说出了答案。这可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呀,学生意外说出了答案,怎么办?这时教师灵活地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两种预设中,选择了“对猜想的验证”,通过“拨学具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成功建构了知识的意义。(2)在生成中机智整合预设。在对教学方案的预设中教师的思维方式是主观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时教师应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对学生在上课生成的各种信息作出快速分析,并恰当地把它整合在课前的各种预设中。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会萌发出许多想法,会有灵感与顿悟。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教师机敏把握,为教学所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意外”生成的合理利用,不再回避。当遇到这样的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从容地去处理了。希望每一个教师都有及时调整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这是走进新课程所必须要走的路。
三、感悟之三:捕捉错误,让“意外”生成为学生思维插上翅膀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一厢情愿的设计所谓教案,而非“学案”。课堂上教师就像一个引路者引领着学生的思维,生怕学生思维出轨,让教师难堪。我们教师不仅要学会善于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更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疑惑或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利用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细心倾听学生导致错误的理由,找到产生错误的根源,在通过其他学生的补充和分析,经过对比及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完善等方式,把错误转化为再一次更具针对性的新学习。当然,有时教学中学生的一些暂时性的错误资源,反而能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
四、感悟之四:尊重生成,让“意外”生成也有生存的土壤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是磨灭,这样的学生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而是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是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孩子们的情感得以洗礼,态度受到熏陶,方法获得启迪;老师也不例外,他们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教学艺术得到了磨砺、发展。这对促进师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弥足珍贵。这些成果的取得归功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对“意外”生成的尊重。
总之,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数学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课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但如果某节课从头到尾都是非预设下的生成,要么是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造成的,要么也有可能是教师对课研究得不深入造成的。我认为一节课它体现的生成应该更多的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生成,因预设而精彩。而那些“不曾预约的精彩”只能是日常教学的一个惊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