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谨言慎行好
2012-05-08刘爱平
刘爱平
有句俗语:文不畏谏死,武不畏战死。如此,乃国之大幸。问题是,太多的文臣武将却不是因谏而死因战而亡,这就让历史由此繁复而沉重起来。秦昭王执政时期,白起有战神之称。此公从左庶长做起,仅用十余年,就率部队夺取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大片领土,一跃成为了秦国的大将军,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还被秦王封为武安君。他一路杀来,就没有打过败仗,因此说他是常胜将军也就一点不算夸张。白起是秦国的大功臣吧?白起该位列三公吧?遗憾的是,非但如此,而是连善终都不曾做到。
于是就有人说白起之死,死于妒忌,死于阴谋。也许不错。因为他为秦昭王在前方攻城略地之时,确实有人在背后使出了阴损招数,这个人便是秦国丞相应侯。白起穷追猛打,势不可挡,让韩、赵二国非常恐惧,便派说客苏代前往秦国,带着丰厚礼品,密见应候。那年月,英雄辈出,说客亦如云,且都深谙“纵横捭阖术”,即现如今说的“忽悠”术。苏代对应侯鼓噪说:白起为秦国夺取了七十余座城邑,南边平定了楚国的汉中地区,北边俘虏了赵括四十万大军,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姜太公也不及此。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君臨天下,那么白起位居三公就铁定无疑了,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所以不如趁韩、赵惊恐之机让它们割让土地,不再让白起建立功劳了。丞相应侯听罢,觉得有理,便向秦王进言休兵。秦王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城后便下令停止了进攻。应侯如愿以偿了,秦国却因此推迟了一统天下的时机,当然,白起与丞相应侯也从此结下了不解的仇恨。
有史学家说,大将军白起的人生拐点就从这里开始的。如果让他一路杀去,战功堆积里,哪有丞相应侯的得意?而白起也不会亡命于自刎了。如此分析,肯定没有错,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了白起自己,他的骄纵狂妄可能才是他最终死于非命的症结所在。
白起是如何骄狂的?至少有两点可以为此作证。一是长平之战。秦国使用离间计,让赵括成功地取代老将廉颇出任赵国大将军后,赵括便挥师杀出城池,直逼秦国。但赵括不知是计,被白起的大军困于陷阱之中。到了九月,赵国士兵断绝口粮已四十六天,军内士兵暗中残杀以人肉充饥。困厄已极的赵军便扑向秦军营垒,发动反击,打算突围而逃。可铁桶之困岂容逃生?大将军赵括被射杀,士卒纷纷倒戈投降。但是,白起面对降兵却无丝毫恻隐之心,且用欺骗伎俩将40万士卒统统活埋了!汉楚相争时,项羽也曾坑杀过20万秦军,有人说他学的白起。是与不是,不见史书记载,但至少白起没有开一个好头。他作为一个大将军,刀刃手无寸铁者,可见是嗜血之徒了。如此骄狂得失去了人性之人,岂能有一个善终。白起自刎之前,曾仰天长叹:我本该死,长平之战,坑杀40万降兵,早已是死罪了。可惜的是,直到死时他才幡然醒悟。二是秦昭王令他再次率兵出征,攻打赵国首府邯郸,他却称病推辞。这也没什么,有病就好好养,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好做,可他白起偏偏自视功高,骄狂得目空一切,非要发一番宏论:邯郸委实不易攻下,原因是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内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战败秦国是必定无疑的。果然,秦国此役大败。此刻,白起难得嘴闲,又有话要说: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了?好一副目空一切的派头!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大将军,白起确实具备了战略眼光,只是他发表议论的时机不对,因此,换来的是秦王的愤怒:他被免除官爵,赶出了咸阳;当然还有群臣们的攻击:他不服,怨气冲天,该死!于是,他刚走出西门十余里,秦王的差使就赶来了,赐他一把剑,令他自杀了。这也是咎由自取。不乘胜追击而休兵,听谗言而贪几座城池,秦王的昏庸早已显露无遗,你白起为什么还要去表现你的聪明呢?
作为一代枭雄,白起不能战死,确实是一大憾事,也是一个悲剧,丞相应侯损人误国,错不可恕,而他白起也难逃其责。战场上他精于用兵,长袖善舞,可政治上却是个弱智,官场上却是一个白痴。一个人连命都保全不了,如何去效忠国家?如何去开拓事业?而白起之所以会有如此结局,说白了,都是骄狂惹的祸。骄狂让他失去了“内敛”,也让他丧失了应有的智慧。所以,人骄狂不得,即使是英才,也还是谨言慎行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