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三镜联合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价值
2012-05-06陈幼祥
林 毅 陈幼祥
1.江西省分宜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江西分宜 336600;2.南昌大学一附院消化内科,江西南昌 330000
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方式问世后,随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ERCP)不断更新和发展、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技术(MRCP)在临床胆道外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使临床对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次研究中选取76例胆道结石患者病例,对其展开分组治疗,同时对比分析各组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9年4月—2012年4月间随机抽取76例胆道结石患者病例,在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后,每组38例。其中对照组包括男22例和女16例;年龄在20~83岁,平均为(51.2±13.4)岁;病程8个月~7年,平均为(2.3±0.9)年;治疗组包括男21例和女17例;年龄在19~85岁,平均为(52.1±14.1)岁;病程10个月~8年,平均为(2.7±1.1)年。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抽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组患者采用三镜联合手术技术进行治疗。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同时展开对比分析。①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或彻底消失,生命体征和血象表现正常,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转阴;有效:症状表现部分消失,生命体征和血象也基本正常,部分实验室相关检验结果转阴;无效:症状和指标没有改善,病情进一步发展。②数据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s)进行表示,针对计数资料展开t检验,而对于组间对比则展开χ2检验,将P< 0.05时视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胆道结石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胆道结石症状改善效果为: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7%;治疗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胆道结石症状改善效果为:显效者17例,有效者19例,无效者2例,治疗有效率为94.7%。显然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胆道结石症状治疗效果比较[n(%)]
②住院时间和出血量。经统计发现,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41±2.06)d,治疗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为(3.97±1.28)d;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38.46±20.95)mL,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9.72±14.27)mL。显然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 38 8.41±2.06 138.46±20.95治疗组 38 3.97±1.28 49.72±14.27 P值 < 0.05 < 0.05
③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有7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率为18.4%;治疗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有1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率为2.6%。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显著(P< 0.05)。
3 讨论
随着临床微创外科治疗技术和内镜手术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腹腔镜、十二指肠镜、纤维胆道镜在临床胆道外科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方式对胆道结石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具有创伤大、恢复速度慢等缺点,三镜联合技术在对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对三镜联合技术的应用进行适当的选择,尚需在治疗前对该项手术治疗的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三镜联合技术对胆道结石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利用微创技术对胆道结石进行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一个主导方向,尽管三镜联合技术在该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还处于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在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应用过程中总结经验。该项技术实施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的严格掌握,还需对胆道手术的潜在危险性有充分的意识,更要对开腹胆道手术的一些宝贵经验给予充分的重视,以便能够进一步全面的建立肝胆外科微创手术治疗的理论。
[1] 范康川,梁旭康,范羿.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150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8,13(5):63-64.
[2] 刘强.二三镜联合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28例[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2):15-16.
[3] 陈生,江汛,李劲松.应用内窥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道结石[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5,11(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