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簪在发髻上的文化
2012-05-04撰文那颜
撰文/那颜
玳瑁,簪在发髻上的文化
撰文/那颜
玳瑁是什么?
是一种名贵的有机宝石,享有“海金”的美誉。
它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表,还象征着吉祥长寿、辟邪纳福,一直来深受皇室贵族、富豪人家乃至普通百姓的喜爱。
珊瑚礁是玳瑁的栖息地
中国人对玳瑁的热爱由来已久,《史记·春申君列传》说了这么一个故事:赵国的平原君派遣门客去拜望楚国的春申君。为了炫耀赵国的富庶,使者特地插上玳瑁簪,佩带饰有珍珠与美玉的兵器。不想等到见面时才发现,就连春申君的门客都穿着镶有斗大珍珠的鞋子。
由此可知当时就有用玳瑁簪束发的习俗,而且其价值不亚于珍珠与美玉,这才会被赵使拿来显摆。遗憾的是,爱显摆的赵使遇上了同样爱显摆的春申君,弄得灰头土脸的好不尴尬。
◎“玳瑁之爱”由来已久
其实不独《史记》有簪玳瑁的记载,《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宫人簪(玳)瑁,垂珠玑”的记载。如果说《史记》的记载表明,早在战国玳瑁饰品就已经是男性的普遍饰品,那么《汉书》的记载则表明,到了汉代玳瑁饰品更多地已经成为了女性饰物。独无有偶,汉代长诗《孔雀东南飞》中也用“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来描绘女性的美好姿容。
汉代的大文豪司马相如曾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子虚赋》,中有“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龟蛟鼍,玳瑁鳖鼋”之句。可见玳瑁在当时就已经是一种祥瑞之物了,这也难怪《后汉书·舆服下》中会将“簪以玳瑁为,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作为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的标准配饰了。
在一部《全唐诗》中,“玳瑁”这个词出现70处,除了“玳瑁簪”之外,还出现了“玳瑁床”、“玳瑁梁”、“玳瑁钩”等物。可见当时玳瑁已经不再局限于制作首饰一途了,而是成为一种高档的装饰物,点缀了人们的生活。而自从唐太宗写下了“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后,“玳瑁筵”就成为豪华宴席的别称,频频出现诗句中。白居易写过“玳瑁筵前翡翠栖,芙蓉池上鸳鸯斗”;李白写过“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刘禹锡写过“ 归路芙蓉府,离堂玳瑁筵”;
◎“玳瑁之用”神乎其神
一般来说,小玳瑁出生后需2030年才能真正成熟,寿命则在5070岁之间。不过在民间传说中,玳瑁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它被认为能活1500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龟”。也是因此,玳瑁便变成了长寿与祥瑞的象征
古人认为佩戴玳瑁的背甲有解毒辟邪的神效,活着的玳瑁还能检验出饮食中有没有蛊毒:如果饮食中被下了蛊毒,玳瑁的甲就会自发摇动。换做现代,这种神奇得近乎荒诞的说法多半会被斥为无稽之谈,不过对于笃信巫蛊之说的古人来说,却相当重要。
◎“玳瑁之用”古今中外
成年玳瑁的甲壳是鲜艳的黄褐色,介于半透明——微透明之间的黄色底色上点缀富丽的褐色斑点。它物质成分与动物角质相似,却要比角质坚硬得多。
玳瑁制成的印度梳
玳瑁不仅可用来制作首饰、乐器小零件、精密仪器的梳齿以及刮痧板等器物,还可用来制作演奏乐器的义甲和拨子等物件,也是螺钿镶嵌的原料之一,具有独特的神韵和光彩。
玳瑁工艺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汉代遗址就曾出土过许多精美的玳瑁制品,工艺水平则在唐代达到了顶峰。玳瑁不仅成为上至女皇武则天,下至普通妇女喜爱的饰品,还被创造性地用于制造钱币。这种特殊的开元通宝在全世界也总共只有13枚,都出土于西安法门寺真身宝塔的地下藏宫。
同样是源于对玳瑁的热爱,宋代人仿照玳瑁壳的花纹和色泽,创造性地烧制出一种独特的黑釉瓷。这便是鼎鼎大名的玳瑁斑黑釉瓷了。
到了清朝,玳瑁制品就更为普遍了。不独女人所用的发簪、手镯、戒指等饰物,就连文人书房里的文玩,诸如笔筒、印盒、插屏等等,都能发现玳瑁的身影。
事实上,不单中国喜欢玳瑁,外国人也喜欢玳瑁。埃及古墓中,就曾发掘出很多努比亚人统治时代的精美玳瑁制品。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玳瑁被用来制作梳子、刷子和戒指,家具上也会镶嵌上玳瑁作为装饰。此外,各国历史上都有用玳瑁做眼镜的传统。这是因为玳瑁眼镜不仅好看,触感也好,还不会变形,更不会引起皮肤过敏,实乃做镜框的最佳选择。
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武德4年铸造的一种货币,是唐代最重要的流通货币。在币面上铸有“开元通宝”四字,也有人将之读作“开通元宝”。据说这便是为后来铜币被称作“通宝”或“元宝”的由来。
由于人类对玳瑁的过度需求,这种动物目前已有灭绝的危险,它的保护现状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极危状态。目前玳瑁已经受到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很多国家明令禁止猎捕玳瑁,玳瑁制品也被禁止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