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拉齐勒出版社:迈向美国独体出版社的顶峰

2012-04-29叶新

出版广角 2012年6期

现在布拉齐勒已经96岁了,出版社也度过了55周年的生日,对他来说,真的是“书使人长寿”。阿尔·西尔弗曼在《黄金时代:美国书业风云录》高度评价了布拉齐勒的出版成就,“对他来说仅仅是单纯地寻找佳作,拥有属于自己的辉煌”。

阿尔·西尔弗曼在《黄金时代:美国书业风云录》专章点评了美国12家著名的精装书出版社,而能和兰登书屋、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媲美的就有一家硕果仅存的独体出版社,这就是布拉齐勒出版社。西尔弗曼之所以如此看重这家出版社,是因为在其他独体出版社或者上市发展成为出版集团,或者托庇于出版集团之下的同时,布拉齐勒出版社对所谓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不以为然,仍然去寻找自己认为的好书,追求它所在乎的多样性,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这主要得益于它长期以来拥有一位绝佳的当家人——乔治·布拉齐勒(George Braziller)。

一、从图书俱乐部起家

与其他著名出版人相比,乔治·布拉齐勒既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像样的名校学历。他因为家境贫寒,上到十年级就辍学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连襟开办的一家库存书处理公司当装运员,周薪15美元。因为要求1美元的加薪,他和他的连襟翻脸,转而创办了自己的图书俱乐部。

受英国传奇出版商维克多·戈兰兹开创了高品位的“左岸”图书俱乐部启发,布拉齐勒先是创办了“翻书客”图书俱乐部(Book Find Club),然后是“七艺”俱乐部(Seven Arts Club)。其目的都是为广大会员发现好的文学作品。他喜欢给他的会员赠书,这是其他大型图书俱乐部,比如“每月一书”俱乐部、“文学会”等不会去做的。1948年“翻书客”俱乐部最引人注目的选书是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的《裸者与死者》(The Naked and the Dead),该书大量出现了美国小说界此前从未有过的连篇累牍的脏词,简直是“惊世骇俗”。由于该书“纯粹的真实性”,它为“翻书客”俱乐部带来了更多的会员。

二、两部书成就出版的梦想

布拉齐勒的图书俱乐部生意经营得非常成功,但是他并不满足。20世纪60年代,由于庞大的家庭债务,也由于他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图书出版生意上,他把这两家俱乐部卖给了时代-生活集团(Time-Life),售价是100万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30年间,正是美国图书出版业的黄金时代,路易斯·梅南德称之为“图书为王,文学当道的世界”。早在1955年,他创办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布拉齐勒出版社(George Braziller,Inc.),但是一直没什么起色。现在有了充裕的资金投入,再加上他原有的独特选书眼光,布拉齐勒出版社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主矿脉”——高品位的文艺作品。

当时的文学出版界主要由兰登书屋、克诺夫出版社等大出版社把持。而文学代理人控制了作者,做的都是大作家的生意,出价很高。像布拉齐勒这样的小出版社要想拿到好书,必须突破这两者的封锁,把眼光放到世界范围内的新兴作家身上。

1958年5月,布拉齐勒去了法国巴黎碰碰运气。此时的法国正处于政权更替的混乱局面,法国军队还陷在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泥潭之中。这触发了他那根敏感的神经。他听说子夜出版社将出版亨利·阿莱格(Henry Alleg)写的一部自传《问题》(La Question),书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驻扎期间所经历的恐惧与折磨。作为遭遇过这段经历的当事人之一,阿莱格的写作完全来自于亲身的战场体验。该书出版后不久就在法国被查禁了。布拉齐勒把一本法文版带回纽约,交给编辑理查德·西弗阅读。

西弗看完后对老板说:“这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一本非常重要的书。但是我不敢想象在美国会有人对这样一本书感兴趣。”这位老板生气地回应道:“够了!给我写份报告来。”西弗在报告中反复重申他对销量的担心,但乔治仍然看好这本书的未来市场。他让诗人理查德·霍华德翻译成英文,并出人意料地劝说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为此书写了序言,加班加点赶出了这本书。该书迅速卖出了1万本,成了一部畅销书。由于《问题》的庞大销量,它也成为该社重印书目中的主打产品。

当越南战争进行到高潮时,布拉齐勒又如法炮制了一回。他听人说起,有一个参与越战的医生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写了本小说,有家出版社将他的书稿压了6个月,最后还是退稿了。当天他就拿到了这部名为《365天》(365 Days)的书稿,并连夜看完,马上决定出版。这是当时美国出版的有关越战经历的最早书籍之一,从一开始就大获成功。作为一本布拉齐勒版平装书,它自1971年出版以来一直很受欢迎,版权也卖到了欧洲各国。2005年,乔治出版了全新的《365天》精装版,以纪念他的出版社成立50周年。

这两本书显示了布拉齐勒非凡的选书眼光和独特的出书风格,把他的出版社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三、选书的世界眼光

1958年的巴黎之行为布拉齐勒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让他发现了众多的新兴小说家。他曾经说道:“我知道纽约是世界出版之都,但我不相信它是世界文学之都。因此我开始到欧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寻找作者来支持我的出版社。我追寻各种各样的作者,他们正在为主观世界的复杂性和客观世界的普适性而奋斗。”

纳萨莉·萨洛特(Nathalie Sarraute)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小说《无名氏画像》(Portrait of a Man Unknown)于1947年在法国出版,但在美国却一直找不到买家。这本晦涩难懂的小说写的是一个贪婪的父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萨特称它为一部“反传统小说”。布拉齐勒在美国推出了该书的英文版,并从此和萨洛特成为最要好的朋友,而她的书一直都由布拉齐勒出版社出版,直至1999年以99岁高龄去世。

出版萨洛特的书使得布拉齐勒发现了其他重要的法国作家,他们都期待能在美国出书。其中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劳德·西蒙(Claude Simon)和萨特,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克劳德·莫里亚克(Claude Mauriac)和伊夫·伯杰(Yves Berger)等。而在法国以外地区,布拉齐勒出版过的作家还有尼日利亚的布基·埃梅切塔(Buchi Emecheta)、爱尔兰的尼尔·乔丹(Neil Jordan)、澳大利亚的戴维·马洛夫(David Malouf)、珍妮特·弗雷姆(Janet Frame)、土耳其的奥罕·帕慕克(Orhan Pamuk)等。珍妮特最著名的作品是她的感人自传《天使与我同桌》(An Angel at My Table),而帕慕克正是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由于布拉齐勒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孜孜以求,20世纪60年代《纽约时报》评论了他们出版的每一本书,而“每月一书”俱乐部也经常将这些书作为选书,它的市场地位也得以确立。那是乔治·布拉齐勒的辉煌时代。

四、强调书目多样性

除国际性的文学作品之外,布拉齐勒出版社的书目涉及各个领域,包括非小说、诗歌、艺术、建筑和设计等等。其中艺术类图书和建筑类图书成为书目中两个重要的板块。前者有《美国艺术大师书系》(Great American Artists)、《中世纪艺术丛书》等;后者有《世界建筑大师书系》(Masters of World Architecture)等。

布拉齐勒对艺术不是很了解,但是他对艺术十分感兴趣,愿意而且能把这种巨大的兴趣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出版项目。在操作“美国艺术大师书系”时,他非常注意和懂艺术的专家合作。他找到了著名艺术评论家多尔·阿什顿(Dore Ashton)和《艺术新闻》(Art News)的主编汤姆·赫斯(Tom Hess),他们在帮助布拉齐勒设计该系列的书目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当然,如何出版、投入市场、找到读者就是布拉齐勒的事了。

1964年的某一天,他在阅读《纽约时报》时,看到一篇艺术评论家约翰·卡纳迪的署名文章,高度评价正在摩根图书馆举行的卡特琳娜·德·克莱乌斯(Catherine of Cleves)藏画展。摩根图书馆就在他的办公室附近,因此他就去看看到底有什么值得卡纳迪这样大惊小怪的。

当他走进去时,他一眼就看中了《卡特琳娜·德·克莱乌斯藏画概览》(Hours of Catherine of Cleves),有着157幅插图,显得那么的光彩夺目。他立刻就为之疯狂,当即决定要出版它。布拉齐勒又将最后的定稿寄去荷兰,那里的印刷厂知道如何印刷一本如此复杂的书。卡纳迪在《时代》杂志上为该书写了书评。到当年圣诞节,这本书就卖掉了2万本,而它在“每月一书”俱乐部也很受广大会员的欢迎。因此,布拉齐勒又开辟出一块出版领域,发展成为《中世纪艺术丛书》。

相对于兰登书屋的贝内特·瑟夫、克诺夫的艾尔弗雷德·克诺夫这些功成名就的“稳健派”,布拉齐勒和格罗夫出版社的巴尼·罗塞特一样,属于大胆追求的“激进派”,他们都是美国独体出版社中的佼佼者。但是他和罗塞特不一样,后者喜欢出版《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等情色图书,业界人士称之“弄脏了出版界的脸面”。因为经营不善、毫无节制,最终使自己的出版社落入他人之手。布拉齐勒既大胆出好书,又不越界出书,而且小心地控制出版成本,谨慎地拓展可供书目。因此他走上了和罗塞特不一样的道路。现在布拉齐勒已经96岁,出版社也度过了55周年的生日,对他来说,真的是“书使人长寿”。阿尔·西尔弗曼在《黄金时代:美国书业风云录》高度评价了布拉齐勒的出版成就——“对他来说仅仅是单纯地寻找佳作,拥有属于自己的辉煌”。

此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诗集的出版。因为诗集不挣钱,很少有美国出版商愿意出版。布拉齐勒出版社每周会收到数十本诗集书稿。为了出版高水平的诗集,他必须依仗诗人理查德·霍华德的眼光。霍华德为他带来了当时并不知名的查理斯·西米克(Charles Simic)。成名后的西米克后来去了别的社,并获得了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当选为美国桂冠诗人,极大带动了早期诗集的销量。虽然出版其他诗人的诗集赔了不少钱,但是西米克早期诗集的不断重印可以弥补这一切。另外,能够出版美国著名诗人朗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的作品,也让乔治·布拉齐勒引以为荣。而让我国读者高兴的是,在2005年布拉齐勒出版社成立50周年之际,该社还出版了我国著名诗人顾城的作品——《无名的小花:顾城诗选》(Nameless Flowers: Selected Poems of Gu Cheng),并称他是中国最好的当代诗人。

(资料翻译、整理:陶钧天 何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