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电子书的那些事
2012-04-29张金
2012年,电子书内容平台商们接替了以前的终端商唱起了主角,汉王、方正、爱国者等偃旗息鼓,当当、京东等电商平台纷纷成立了电子书销售平台,当当推出了自有电子书阅读器“都看”,京京推出低价包月阅读卡,新闻出版总署直接过问并协调了手机电子书的收入分成,而传统图书出版社,仍然是电子书大戏中的配角。2012年,电子书混战的又一年,留给我们以下几个块面的思考。
1.平台之争
从2011年底到2012年初,当当网、京东商城先后推出电子书业务平台。
2011年底,当当网推出了“数字生活馆”,首期上线图书5万种。由当当网CEO李国庆曾亲任数字业务部门总经理,后由易文飞担任,首期上线的正版图书约5万册,90%的图书单价在纸质版本的3折左右。加上此前新华文轩的九月网、盛大的云中书城、汉王书城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搭建的数字阅读平台,电子书的内容平台已多达十余家,国内电子书内容平台大战已然打响。
2012年初,京东商城正式上线电子书平台,首批上线图书超过8万种,重点在做好内容平台。9月,京东商城副总裁石涛透露,京东电子书近期在品种上面获得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目前品种数已接近20万种,合作出版商超400家。据了解,京东商城电子书平台8万品种来自200家合作供应商,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和起点中文网等。预计到2012年年底,上线的正版电子书刊将超过30万种,第一阶段推出的是PC和Android系统客户端,随后陆续推出iOS、WindowsPhone系统客户端软件。
同样是在2012年,被上海方正出手股权至百度的番薯网在业内失声,黯然关闭。这也标志着电子书平台之争的一个惨淡结局年。
评点:电子书平台是一个个地建立起来了,但是,内容提供商出版社买账吗?当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前100名的图书有90多本都登录亚马逊电子书平台的时候,中国的电子书平台还在“忽悠”出版社提供图书电子版,利用版权合作经理处处拉人头,为每年增加××万品种奋斗。虽然首批有几十家积极进入电商平台进行探索,但大多出版社采取观望的态度,一些出版社,用滞销书的电子版或不再销售的旧书电子版投石问路。新的图书,特别是畅销品种,大多不愿意将电子版交与电商销售。许多出版社担心,价格低廉的电子书会冲击纸书销售,就像兰登书屋董事会主席兼CEO杜乐盟(Markus Dohle)所说的那样,电子书对于纸书是替代,而不是增量。在种种疑虑下,内容成为制约电子书发展的瓶颈问题。
2.阅读器之争
前两年热火朝天的汉王电纸书2011年已败走麦城,2012年还有人逆流而上吗?
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电子书阅读器的销售确实堪忧。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电子阅读器市场销量同比下降7.5%,仅为28.16万台。排名前10位的企业加在一起,日均销售量也只有2500多台,还不如一个三流国内手机厂商的销量。
从目前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内的企业状况,也可见一斑。方正文房阅读器Winfound和方正番薯阅读器Yambook先后停产,爱国者公司解散了电子书事业部,有消息传出盛大现阶段已将热情从电子书领域转移至手机,当当网高管甚至暗示盛大已经停止生产电子书,似有放弃该业务之意,然而盛大官方予以明确否认,称Bamboo今年7月销量环比增长15%。但盛大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其主要精力是手机。该领域排名老大的汉王科技,公司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其201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总营收同比下滑35.7%,仅为1.01亿元,净利润亏损1955.29万元。
尽管如此,一些电子书销售平台,仍然没有放弃这个梦想。——比如,很想当“中国亚马逊”的当当网。亚马逊,一直是国内电商网站的梦想。而Kindlle“硬件+内容平台”的分销模式,则是国内电商平台的梦想。在美国亚马逊推出Kindlle五年之后,当当对硬件阅读器终于出手了。
今年7月26日,当当网正式推出了自有品牌的阅读器,基于电子墨水技术的“都看”阅读器。“都看” 定价599元,首批1万台促销价499元。该电子书中已经自带500本图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50本完整图书。李国庆在内部要求,到2012年年底阅读器的书目要涵盖70%的新书和畅销书。
据透露,当当最初并没有自主做电子阅读器的计划。李国庆说,“硬件厂商没有内容,不知道市场有多深,他们不敢贸然尝试,而当当的客户确实有需求,所以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做”。而这款“都看”的成本,李国庆坦言已经达到480元左右。
这样一个硬件成本以499元销售显然是不赚钱的,当当最终还是希望通过下载电子书分成盈利。据李国庆预计,平均一年100万人购买电子书,才能带动电子书的规模下载。目前当当网电子书销售平台已经超过10万种图书。“我们的硬件不挣钱,盈利主要是靠用户购买电子书。”可当当的深度阅读用户有多少?李国庆给出的答案是1000万。但用户对“都看”的反应并不理想,认为反应慢、体验差。不过,李国庆给“都看”总体打分是85分,并认为电子书展现的格式上还应该更讲究。
与此同时,统计数据似乎也证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可能更符合阅读消费需求。艾瑞咨询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销售量同比增长103%,达2895万台,是同期电子书阅读器销售量的103倍;iPad等平板电脑的销售量也近300万台,而电子书阅读器一季度只卖出不到30万台。
这可能是其他电子书平台不考虑做专用阅读器的原因。石涛说,与美国亚马逊公司通过专用的Kindle阅读器来固定用户下载和阅读渠道的模式不同,京东商城将专注于提供内容,用户可以通过下载专用客户端来阅读。刘强东也表示,京东商城要重点做好内容平台,以后会进军数字音乐、数字影视以及数字教育等市场。
评点:电子阅读器不被接受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市场前景到底会如何?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亚马逊的“内容平台+Kindle硬件阅读器”的模式,注定了在国内无法复制。在内容层面,尽管当当网拥有无比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但那仅限于纸书。在电子书市场层面,国内出版商面对读者不愿付费、盗版盛行的市场,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现在就敢把赌注压在图书电子版销售获利上。
同样,传闻多次要引进Kindle到大陆的亚马逊中国,仍然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他们在等什么?看来,对市场看不好,无法照搬美国的经验,是他们的纠结所在。除了以上的担忧,根据中国内地的政策,亚马逊中国也不能像美国母公司一样推出KDP和CREATE SPACE做自助出版,继而直接签约作者,恐怕也是一个问题。
不过,对于专业用户而言,如社科读书人和文学读书人,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青年教师等,他们是需要深阅读的读者,从事教学科研的人,这些小众可以购买专用阅读器,要根据他们的需要,开发相应的内容资源,做好细分市场,才有可能。
3.“都看”与“多看”
2012年7月,当当发布“都看”阅读器时,出了个小插曲,稿件在报道时误将“都看”写成了“多看”,连新浪科技的报道也同出一辙。这引起了多看科技公司的不满。“多看”是一家基于Kinlde、iOS等的开发电子书公司,不过它不做终端,只是开发电子书,而且是跨平台的,适于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等。当当网发布电子阅读器“都看”,不但新闻稿出错,而且当当阅读器上的“doucon”和多看公司主页上的“duokan”,就连字体都非常相似,“多看”确实又躺着中枪了。
评点:显然,当当是无意的,它犯不着。这可能是新闻稿人员犯的低级错误。最后,连胡晓东都表示,做人要厚道,谁都会犯错的。
4.平台与硬件的开放之争
2012年,当当、京东等电子书内容分销平台建立,但是,平台之间无法互通。
硬件与平台绑定,留住了用户却也限制了用户。目前国内各家网站推出的电子书阅读器都是绑定自家内容,如汉王电子书绑定汉王书城,“都看”绑定当当书城,盛大阅读器“锦书”绑定云中书城,中国移动的电子书格式是OCF,方正的是CEB,同方的CAJ,互相之间并不开放。除非下载盗版文档,否则用户很难用自家的阅读器阅读另一家的内容。
评点:不统一不兼容,各家阅读器都给用户留下了遗憾,选择是个问题。一些用户可能会放弃阅读器,只使用手机,但中移动、联通、电信的平台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电子书硬件与平台各自为战的特点,虽然保护了平台商和硬件厂商自家的利益,却阻碍了用户增长和整个行业发展。因此,国家层面应尽量推出统一的格式,结束“百器大战”,以促进电子书市场的做大做强。
5.价格之争
9月7日,京东商城推出 “京东畅读卡”——开创电子书“打包”阅读服务模式。用户只需3~9分钱便可以买到一本正版电子书。“京东畅读卡”分为年卡、半年卡、季卡三种,分别为90元、50元、30元。在拥有“京东畅读卡”后,用户可以从京东商城在售的近20万种中文电子书中选取1000册通过手机、电脑在线阅读。而且三种卡仅在阅读时间上有所区别:90元阅读期限为360天;50元阅读期限为180天;30元阅读期限为90天,对于阅读速度快的读者而言似乎更占优势。
通过简单的计算便不难看出,如果用户选择了30元期限为90天的畅读卡阅读1000本书,也就意味着花3分钱就可以阅读一本电子书。而且京东商城在确保正版、安全、环保的前提下,还给了用户海量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此前,电子书销售平台新华文轩九月网也搞过1分钱1本电子书的活动,只是限时限品种。看书送礼话费之类的活动,更是常搞。但京东的做法,显然不同。
评点:京东此举遭到不少出版人的强烈抵制,指责其将价格战延续到电子书领域。不少业内人士对此表示疑惑,平台从出版社“大拨轰”拿走图书内容,低定价伤害出版社和作者的利益,给读者造成了图书内容廉价的心理预期和期待降价的严重后果,甚至影响到纸书销售。电商平台用此吸引到了足够的人气流量,流量中的一部分成为电商用户,购买了3C百货服装等产品,为电商实现了销售收入,但却损害了出版社的利益,图书成为电商促销的牺牲品。
6.利益分配之争
201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对分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出版方和内容提供方将获得不低于60%的分成。今后,内容提供方在和渠道商进行谈判时,可以得到政策支持,获得分成倾斜。
京东与出版商约定,是三七或四六分成,出版商有望分到六至七成收益;当当副总裁、数字媒体事业部总经理易文飞透露,当当电子书通过付费阅读、付费下载方式获得收入,并与出版社四六分成,出版社拿六,当当拿四 。对于电商进军电子书平台,出版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大部分人士认为,当当网和京东商城陆续上线数字内容平台,充分说明了数字出版具备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对于版权方来说,更多优质平台的出现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收益。
京东商城副总裁石涛认为,以往出版社之所以不愿意轻易授权图书的电子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担心拿不到钱,并害怕电子书冲击了纸质书的销售。此次,京东商城在结算方面推出透明的结算平台。“每个供应内容的供应商,通过密码登录后台结算平台,可实时查询销售数据,杜绝了在线阅读、终端阅读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石涛认为,“在电子书的定价和收益分配方面,将由内容提供方制定价格,双方按4∶6或3∶7比例分账,内容提供方会拿大头”。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表示,当当网和京东商城尊重内容,对内容商而言是很好的选择,“4∶6分成我们会接受,3∶7分成我们更欢迎。因此会全方位地与电商合作”。
评点:其实,分成比例是次要的,关键是这个市场蛋糕能做多大。如果太小,1︰9分成也赚不到多少钱,如果市场做大了,9︰1分成也应赚到不少钱。某中央级出版社与某电商平台合作,年收入仅有4位数。内容网络传播转让了,收益是如此低廉,与出版社几亿码洋相比,有何意义?
另一方面,是出版社对电子书销售数字的担心。许多出版社反应就是,收入多少,是一笔良心账,与纸书不同,电子书下载是没有实体的,复制1本与复制1000本是看不出区别的,电子书的实际销售数字,只能是天知地知平台商知。服务器在电商平台,出版社对在线阅读、付费下载、销售结算的数据很难真实掌握。不以歹意度人,但中国当前的诚信大环境,还是令传统出版商忧心忡忡。不幸的是,纸书出版社仍然是电子书大戏中无足轻重的配角,在电子书平台商面前,内容商仍没有成为真正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