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走近莫言
2012-04-29黄健
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头条位置报道了这则消息,报道说,在过去十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此时,我正在与文学界的朋友聊天,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得到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大约在二十分钟后,央视才开始报道这一让华夏大地欢欣鼓舞的新闻。
我的《丰乳肥臀》
第一次观看电影《红高粱》时引发了我对莫言作品的关注,为这位深深植根于中国农村、作品获得国际和国内读者好评的作家感动、欣慰和鼓舞。但第一次得到莫言的作品《丰乳肥臀》(增补修订版)是2003年9月在北京,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著作是工人出版社副总编辑马博华专门送给我的。她说,小说《丰乳肥臀》写得很感人,会震撼你的心灵,但有可能这部书不能重印了,因为描写细节的原因。
打开这部大32开的装帧精美的图书,首页是莫言的一幅肖像照片,典型的山东汉子气质,非常的沉稳和厚道。扉页上写的一行字映入我的眼帘、打动了我的心灵:“谨以此书献给母亲在天之灵”。而在书的最后一页罗列着:1995年4月13日初稿于高密,1995年7月17日二稿于北京,1995年9月15日三稿于北京,2001年7月18日修订于北京,可见莫言对自己的作品写作态度的严谨和认真。
我的“亲密接触”
第一次真正有机会与莫言近距离交流接触是2009年10月,在第61届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那一年的图书博览会中国是主宾国,在歌德的故乡法兰克福举行,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德国总理默克尔都出席了盛大的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当时,我随中国出版代表团前往,莫言则是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我们是坐在同一排座位上听开幕演讲的。
第二天,莫言出席其作品《生死疲劳》见面会。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主题馆内,莫言还与余华、苏童、李洱、葛水平和须一瓜共6位国内知名作家同时亮相,让全球观众切实感受到了厚实的中国文学重量。这6位作家都是中国当代作家走向世界的代表,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读者,受到尊敬和喜爱。
莫言谈了西方读者如何理解中国作品的问题。他表示,中文与西方字母语言差距很大,译者不仅要有很好的中文和外文功底,还要非常了解中国国情,才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风格,让读者了解中文的风貌。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渐渐走出国门。西方读者在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时,往往抱着一种较为实用主义的心态,希望通过作品了解中国的现实状况。如此一来,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就被忽视了。他说:“希望西方读者首先从艺术角度来阅读我们的作品,看看小说塑造了什么形象的人物,在揭示人类灵魂方面有什么新的发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世界各国的观众对中国作家的精彩谈话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现场气氛非常轻松和亲切。见面会完后,我和莫言在大厅外面合影,并再次进行了交流。
第二次与莫言近距离的交流接触是2010年4月,在成都第20届全国图书博览会交易会上。莫言、阎崇年、鲍鹏山、邓贤、杨红樱等作家和读者面对面交流,共同分享阅读之乐。非常巧的是,在开幕式上,我和莫言又坐在一起。开幕式结束后,我和莫言二人走在人群的最后,边走边聊,后来还到开幕式的背景板前合影留念。
莫言的“读书论”
和莫言见面不多,但他在许多场合说的话却总能引起我的共鸣,令我印象深刻。
比如他教中学生读书。那是在成都图书博览会上,莫言说:“现在的中学生特别追求快餐文化,学生在课余时间应该多读一些什么书呢?可以读一些古今中外已经被千百万读者认可的经典作品,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有西方的经典作品,因为经典的品质有所保证,也是善良的好东西。”而说到读书心得,莫言说:“我其实没有什么读书心得,小时候很难找到书,找到一本书就赶快钻到草垛里赶快读完。当时我家养了几只羊,父母给我的任务就是放学以后去放羊,我借到书之后也不管羊了,先把书读完。”不过他还是总结了自己的读书规律:童年时候,读得快,记得牢;青年时期,理解能力加强了,速度慢了;中年时期,读书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多读一点书。
莫言还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了很多丰富的幻想成分,你肯定看过《西游记》,也肯定看过《封神演义》这些小说,比如《封神演义》里面的千里眼、顺风耳、天听、地听啊,都在我们现代科学里面可以找到对应的东西,所以幻想不仅是国外才有,中国也很丰富,其实这些幻想作品有很多好处,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力和眼界,对少年儿童长大之后很有帮助。但是,少年时期读书的时间非常有限。我建议中学生要多挤一点时间,多读一点书。”
莫言的“诺奖论”
2010年莫言做客新华网时曾说:最好忘记诺贝尔文学奖。一涉及文学奖,话题就非常复杂,尤其是像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上这么有影响力的奖项。每年到那个时候,媒体都要拿这个话题做一些文章,实际上跟作家的写作并没有多大关系,也有一些批评家在讽刺挖苦中国作家有诺贝尔文学奖焦虑症。这个讽刺不一定是正确的,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已经忘掉了,是他们没有忘掉。文学奖有时候正好相反,你铆足劲说写一本书要获奖,那也不一定。
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称,莫言的作品是“幻觉现实主义融合了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他本人也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结合威廉·福克纳与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与此同时,也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瑞典文学院评委会称,他的作品是“幻觉现实主义融合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
莫言,带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