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通透处生学问 于豁达处为人生

2012-04-29鲍勤

出版广角 2012年3期

经济者,经世济民也——大抵每一个选择经济学作为研究方向的人,都或多或少怀着这样的梦想,以为自己所学,能够有益于普天之下的百姓,通俗地说,就是能够让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当下真实的世界中,我们却看到了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经济危机因距离遥远而不被感知,但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危机却这样迫近,现在是危机后的第三年,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欧洲多国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不止是在国外,若将视角转向国内,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房价高涨,物价上涨,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环境污染恶性事件频发……于是我们不禁要问:经济学,真的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了么?

《中国经典经济学》正是一本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书。于我看来,这本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帮助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经济学”,从而使得中国的本土经济学教育成为可能。《中国经典经济学》仿佛一把开启中国本土经济学的钥匙,娓娓道来,不仅尽述其然,而且尽释其所以然;这本书站在一个高度上,贯通了中国传统文化。

然而,这的确是一本需要缘分的书,因为它传达的不止是知识,更是智慧。一些人看到标题中醒目的“中国经典”二字 ,却又和“经济学”相连,或许会心中生疑,以为这又是一本趁国学之热而速成的畅销书;或是以为“经济学”本是西方舶来之物,对此书不屑一顾。但是,若您能放下心中所有偏见,坦坦荡荡,明明白白地去读这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于阅读之中领悟,于践行之中收获,知行合一,就能体悟到书中所写,真实不虚。所谓“本土经济学”,虽发端于本土,其道理却是普适性的,其实本无东方西方之差别,故命名为“经典经济学”,我以为是极其恰当的。

对于很多在西方经济学熏陶之下的中国学者而言,《中国经典经济学》这本书,必然也会对学术研究给予很多启发。我所理解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大抵可以归结为东方文化向内,是自省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向外,是探求的文化。两者因这一内一外而不同,但殊途同归。西方经济学在科学的公理体系之下,根据假设进行严密的逻辑推衍,又能够辅以数学作为工具,这使得其蓬勃发展蔓延。但是,这一研究方法有着一些重要的缺陷,而《中国经典经济学》这本书,则以中国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作为一本提纲挈领之书,《中国经典经济学》搭起了一个关于中国本土经济学的大架子,也留下了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自有经济学思想,其蕴藏于各种古籍之中,代表性作品如《盐铁论》《管子》等等,其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值得探求;其中道理,若灵活用于指导当下中国的经济实践,或许不亚于依照西方经济学各种理论模型计算给出的结果和政策建议。其次,在对本土经济学的研究中,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如统计学、计量学等,这些方法能够为本土经济学提供更为丰富的论证。再次,中国经典经济学中的许多思想,如单纯刺激消费是错误的,如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最好关系是“贵在不扰”,都能给予西方经济学研究以启示;若能在西方经济学体系内仔细甄别各种假设,一一辨明其如何影响结论,这也许将会是西方经济学的一次飞跃。

“飓风始于萍末”,这是古人很早就体悟的道理,也是西方科学中被称为“蝴蝶效应”的。五千年文化积淀留下的那些经典,或许是因为缺乏被认知而被忽略。《中国经典经济学》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认识经典的门;从如何“生财”而入,或者也是应了当下“发财心切”的念头。东西文化,殊途同归。但凡求财,先求诸己。如果你是经济学的研究者,这本书会为你提供更多思考与科研的可能;如果你只是一个希望生活得更美好的普通人,那么这本书,将会告诉你幸福与财富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