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集团化时代的喜与忧

2012-04-29曾建辉

出版广角 2012年3期

出版、传媒、网络、电子、电信等行业的界限被打破,产业链被拉长,这直接推动了某些出版集团加速向综合媒体集团的转型,建立起开辟不同媒体形式、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弹指一挥间,中国入世已经走过了第十个年头。十年间,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与中国入世几乎同步的出版集团化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集团化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出版格局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中国出版:后集团时代的到来

后集团时代是一个时间段上的划分,即指真正市场意义的出版集团经过前期起步后,到后面整体更高层次发展的阶段。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前总裁聂震宁认为,后集团时代是指集团化建设已经过了滥觞时期,初步完成了集团化的起步阶段,从发轫初期进入到相对成熟的这一阶段。纵观西方大型出版集团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发展,出版业进入后集团时代其基本特征一般包括:出版集团成为市场主体,引领出版业的发展潮流;出版集团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雄厚,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产业集中度增强,初步出现垄断现象;跨行业、跨媒体、跨地区的趋势明显,并实施全球化战略等。

中国出版在经历了集团化滥觞时期的不安、骚动、困惑及艰难后,进入相对的平稳期和成熟期,逐步过渡到后集团时代。这主要表现在:

1.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全国在581家图书出版社中,除盲文、少数民族文字和军队等部分出版社保留事业性质外,有528家经营性出版社已经转企改制。经营性的事业制度转变为企业制度,彻底实现了企业化,建立了符合现代市场竞争机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2.进军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截至2010年底,新闻出版系统已经有40余家上市企业,其中大部分是出版集团。出版集团通过引进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渠道,改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得以迅速做大做强。

3.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成效显著。出版集团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寻求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经营,实现战略重组与资源整合,打破区域限制、行业垄断,这改变了出版集团化初期主要由行政推动组建,具有表层化、同质化、松散化、区域限制和资源浪费等诸多弊端。同时,还利用了多种形式加强与民营出版机构的合作,这些合作使国有出版集团接收了民营企业机动灵活、市场嗅觉灵敏的特殊优势,又为民营资本进入出版业提供了一个正当的途径。

4.开始涉足国际竞争。在中央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引领下,各出版集团先后向国外出版了一批反映中国优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当代中国精神风貌的图书,并采取举办书展、版权输出、合作出版、海外收购等形式输出产品、版权、技术、资本,扩大中国出版的国家影响力。出版物输出的数量、品种、国家和地区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5.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各出版集团在突出“出版”主业的同时,还进行了多元化的拓展,加快产业链的延伸,介入到影视、通信、手机、网络甚至地产各个方面的经营,承担着投资商、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运营商的多重角色。这正是出版集团化的优势所在。

不难看出,出版集团的发展从雏形期进入到了发展成熟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出版业已经迎来了后集团时代。

二、后集团时代中国的出版格局分析

随着中国出版进入后集团时代,出版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出版市场的主导力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出版业的现有格局,而且对中国出版格局的未来重构产生重要的影响。

1.各出版力量之间竞争加剧

后集团时代,出版集团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改变了以往单个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方式,演变为以省市级出版集团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跨地区、跨行业的出版集团必然对原有的地方出版企业、出版集团造成挤压,必然形成集团间的激烈竞争。同时,出版集团内部结构过于均衡,下设科技、文艺、教育、儿童等出版社,导致出书品种与内容同质化严重,跟风出版、替代产品众多,价格战随处可见,低质竞争加剧。

国内社会资本与跨国出版集团的抢滩也会导致出版业界的竞争加剧。国内社会资本经验丰富,机制灵活,有相当的资金实力,虽然现阶段受政策的限制,只能从事出版外围业务,但随着出版业的逐步开放,其冲击力是强大的。国际出版集团则有强大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先进、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他们涉足出版领域,必将改变竞争结构,提高市场集中度,导致与国内出版集团间的激烈厮杀,从而带来中国出版行业的深刻变革。

此外,数字出版产业的壮大与发展,其中蕴含的巨大利益商机,吸引了移动运营商、网络公司、IT企业等外来行业者的进入。他们利用技术上的优势积极拓展电子图书、远程教育、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新兴出版业务,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市场上的优势,在出版产业上划界圈地,对目前才刚刚开始数字化转型的出版集团造成了巨大冲击。可以预见,后集团时代数字出版的竞争也会愈演愈烈。

2.资源及实力优势导致分层加深

随着集团化的深入,短短几年间,中国出版业的分层迅速加快、加深。一批拥有资产优势和行业发行优势的出版集团逐渐成为出版大鳄,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这些集团依靠着丰厚资源和多年的实力积累,在坚持主业的同时,突破出版范围,向教育、影视、旅游、地产等领域拓展。在内部融合完成的后集团时代,这些大型出版集团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将会持续发力,逐渐掌握出版市场的主导话语权。

相对于大型出版集团,中小型出版集团基本上处于竞争弱势地位,在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完成。在目前出版格局中,这类出版集团依靠多年积累的专业渠道和行政资源尚能够继续生存,并且有些还处于“小康”状态,活得有滋有味,但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是其致命弱点。行政资源的萎缩、地区壁垒的打破将势不可挡,中小型出版集团的发展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做大之后怎样做强是后集团时代中小型出版集团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后集团时代,中小出版社生存则日渐艰难。在各种出版资源的争夺上,面对大、小出版集团,中小出版社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此外图书发行方面,出版集团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发行流通渠道,尽力保护本地区和本集团图书的市场覆盖和销量,这大大挤压了中小出版社的图书销售。数字出版更是 “洪水猛兽”,对每年主要靠几十种、几百种图书的出版来维持的中小出版社冲击巨大。他们只能保持并强化特色出版,并坚持低成本运作,这样才能在后集团时代的出版界找到生存空间。

这种因资源和实力导致的分层的加深,使得出版资源以不断递加的速度向少数企业集团集中。这种资源集聚,将会呈现出强者愈强 的“马太效应”局面。

3.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

在后集团时代,各出版集团的数字化转型也在加速进行。它们利用自身优势,纷纷涉足数字出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推出“中国数字出版网”工程,试点信息化出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推出易文网、四川新华文轩推出“九月网”、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推出“大佳网”、天津出版集团推出“天下出版网”;安徽出版集团开通“时代”网上教育平台,并推出手机教育报;陕西出版集团携手中国国家图书馆建设中国版本图书馆,这将是国内最权威、最完整的音频资源数据库;贵州出版集团打造的贵州民族风情文化数据库、旅游数据库等,既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也产生了巨大的商用价值。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版集团需要加速实现三大转变:首先,加快实现从消极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甚至是“领导者”,积极应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结合自身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数字化模式,获得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导权;其次,由“内容提供商”转变为“平台搭建者”,在这个平台上提供专业产品生产与销售、版权运营、数据交换、内容资源供给、在线教育、网络音视频下载等多样化的数字出版服务和个性化的数字产品服务,这样就实现了多样化的赢利模式;最后,在服务理念上要求从“编者中心”转变为“用户至上”。编者需要了解、尊重读者用户,让内容契合新技术,让新技术发挥内容的优势,变 “编者中心”为“用户至上”,体现出全媒体出版的优势。

另外数字化出版浪潮带来了产业融合。出版、传媒、网络、电子、电信等行业的界限被打破,产业链被拉长,这直接推动了某些出版集团加速向综合媒体集团的转型,建立起开辟不同媒体形式、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