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可少些,但要好些

2012-04-29李人凡

出版广角 2012年3期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如果创建一门“改革学”来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史,实事求是地回顾,科学理性地阐释,就应该既看到成就,也指出不足。就出版界而言,这不足之处,用一个新符号来表述,某种意义上存在一种现象,或可称为“浮华时代的浮华出版”。说得更精练更专业一些,就是贪大、图多、求全,有某种泡沫化出版倾向。

一段时间以来,出版业追求体大量多,津津乐道于每年出书30多万种,码洋几百亿,数字出版年增长百分之几十乃至一百。具体到出书,动辄推出几百上千万字的丛书、套书、全集、系列书。有些地方教育出版社,有些民营书商,热衷于全品种教辅覆盖市场,企图以“多而全”为竞争武器,抢占和独霸市场。上级考核一家出版社,评价标准列了不少,但经济指标是最硬的,一点不含糊,年年要求翻番,以至于利润增长成了出版社的紧箍咒,成了集体性的甜蜜恐惧。虽然烧心,但有甜头。利润上去了,名利、福利、官声、实惠就都有了,大小不等,人人有份。尽管焦虑,却也滋润。

浮华出版的怪相,突出表现就是赚钱就出,大赚大出,少赚少出,不赚不出。讨论选题时,较少考虑思想、学术、文化、审美价值,一切以市场订数为取舍,无订数就无权讨论上报。评判标准的扭曲失真,传递了一种错误的出版文化信号:出版=赚钱,大赚钱=大本事。错误信号又造成了一种被扭曲的畸形出版文化生态,挤压了出版想象力、创造力空间,产生了编辑们相对的失落感和被剥夺感。为了保证能赚钱,出版社把风险分解到个人,把很大精力放在找政府部门合作出书,找官员老板赞助出书。一些出版社热衷于为个体书商加工图书,一个书商几十、上百个书号,管理费一年一百几十万元。编辑们疲于奔命,一年编辑几十、上百本书,校对员每月校对几十、几百万字。出了差错一票否决,扣奖金,扣工资。人人惶恐:出版何以变成这副模样?挥霍、透支编辑智力,降低、磨损出版动力,耗散、消解文化活力,阻碍、破坏出版持续发展力和独特生命力。长此以往,出版何以为继?何以安身立命?从市场崇拜到市场恐惧,从市场焦虑到市场疲惫,从市场万能到市场无能,这“市场迷信——市场神话——市场失灵”三部曲,活画了当今某些出版社、出版人的困境和窘态。

考察浮华出版的根源,离不开浮躁年代的大背景。市场经济本是一种发展手段,一种经济形态,但在某些时候某些人心目中,却成了绝对真理和不二法门。浮华时代的特征是浮躁。官员浮躁为政绩,专家浮躁为名利,平民浮躁为致富、为炒股、为选秀、为达人。出版的浮躁为码洋,结果一不小心却成了浮肿。出版是文化经济,既有经济特征,更有文化规律。文化是不宜用单纯经济指标来衡量的。出版社体大未必就强大,经济量大未必就意味着文化先进,更不一定表明出版社的精神高度。出版社的文化精神、贡献力、影响力,归根结底靠的是学术智慧呈现力,文化思想软实力。一句话,靠的是精品书。一个出版社的价值追求,应该集中在经济力、思想力、文化力的辩证统一,在这三种力的和谐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出版社认真地实施精品战略。当下的要务,是把浮躁、浮夸、浮泛压下来,把水分、泡沫、虚肿挤出去,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好,是目标追求,是品质质量,是核心文化价值的历史体认和扎实贡献。少,是数量表征,是调控艺术,是上兵伐谋。说到底,以少胜多,以少致多,是一种出版智慧,一种出版境界。少,才能保证目标集中、力量集中,保证管理到位,保证资金、智慧投入产出准确合理优化。当然,少并不是机械目的,少也并不一定能保证好。离开了精品意识,少,有时也会出现水货、山寨、假冒伪劣。因此,要少而精,精才是出版的真谛。

概而言之,基于对30多年改革开放出版经验的哲学思考,基于国家文化发展繁荣大视野下的战略谋划,少而精,精品为本,质量求盛,应该是每一个出版社、出版人的上策和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