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耳曼土著的中国节

2012-04-29盖昭华

世界博览 2012年2期

在德国巴伐利亚的中部,有一个只有2500名居民的小城,名叫Dietfurt(迪特福特)。那里的居民祖祖辈辈都骄傲地声称自己是“巴伐利亚的中国人”(Bayrische Chinesen),这样的称号已经持续了上百年之久。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希特勒上台之前,此城居民就开始举行类似中国的庙会和化装游行。这样的传统一直持续到现在。

“迪特福特是中国城”

这帮家伙绝对是土生土长的日耳曼人,其实和中国是没有一丁点关系的。可为啥他们自称是中国人呢?在迪特福特地区的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查到一个比较可信的起源。有次艾希施泰特(Eichstatt)地区的主教派他的财政管理员去迪特福特收税,市民们提前知道了消息,于是都躲到城墙底下并关闭城门不让他进去。

财政管理员空手而归,当然非常生气,对主教说这帮迪特福特人就和中国人一样躲到城墙底下(注:中国的长城在德国也是人尽皆知的)。而此城居民恰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从此干脆就自称是中国人了。

那么迪特福特的“中国人”称号,到底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了呢?没人知道具体的时间,他们的城市史料中也没有“中国”一词。最早把迪特福特和中国联系起来的资料出现在19世纪,在1860年的一张挂历上,迪特福特的市民自称是“中国人”。此外,1869年在艾希施泰特主教的牧务公报上刊有一篇文章也出现了“迪特福特是中国城(Chinesenviertel)”的话。

早在1928年的时候,迪特福特的居民就搞了第一次“中国节”。只可惜后来由于纳粹上台,这项有意思的娱乐活动被停止了。直到二战后的50年代,此项活动才逐步恢复,尤其是在1954年,本市居民选出了一个名叫艾德·波洛克(EgidProck)的德国人做他们的第一个“中国皇帝”,并给“皇帝”取名为“Ma-Ler-Gie”。最开始的时候,皇帝是不能连续担任的,但多数时候都是由他一个人来当。更有意思的是,在1967年,本地居民在选出一位男皇帝(取名Ka-We-Son)。的同时,又选出一位女皇帝(取名Ria-Ria-Lin-Cia)。

迪特福特的中国节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逐步正规起来。首先是“皇帝”成为终身制,但不能世袭。比如1976年开始当上皇帝的Boo-Da-Washy一直做到1999年去世,随后当选的皇帝Ko-Houang-Diz则一直当到现在。

荒唐星期四

迪特福特的中国节开始于每年基督教斋戒期过后,通常是2月份。巴伐利亚地区的人称这天为UnsinnigenDonnerstag,即“荒唐星期四”。在那一天的时候,凌晨2点,四十多名各色装扮的人就走上街头大喊大叫,制造各种噪音,把城里的居民从睡梦中叫醒。向人们宣告:今天迪特福特都要当中国人啦!

上午11点,迪特福特内城区不再通车。“13点61分”(他们故意这么用词)。准时开始盛大的化装游行。游行队伍中有的扮演古装仕女,有的是古代武士,但看上去不太像中国人的装束,倒有点像日本武士。最可爱的要属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也装扮成小武士,特别受欢迎。游行队伍无论走到哪里,都往路边看热闹的人群抛撒糖果。还有的进行即兴表演,有张果老倒骑驴,有表演海盗、飞行员等,引起围观的人群阵阵欢呼。

狂欢节由加冕的皇帝主持,他在“御林军侍卫”的保护下走上市政厅前搭起的高高的“金銮殿”上,宣读《致臣民书》,并祝福国泰民安。这时,鼓乐喧天,万民欢腾,礼花齐放(里面是碎彩纸)。在奏完“巴伐利亚中国国歌”之后,所有参加游行的人和游客都拥入饭馆,纵情饮酒欢歌至次日凌晨。

在德国,搞地区节日是有传统的。但凡是个小镇,每年都会搞一两个节日,也有搞化妆游行的。到时候大家都上街,吃吃喝喝,欢天喜地。这是一种文化的继承,也是创收的一种方式。迪特福特的中国节现在已经是两万多人参加的大节日了,在巴伐利亚地区也是相当有名气的,每年也为小城带来了不少收入。

面对游行中出现的颠倒或者错误的汉字,人们不伦不类的穿着打扮,我们当然不能将这些居民当成汉学家。甚至可以说,他们连合格的中国文化爱好者都称不上。但无论如何,确实有很多迪特福特人以做“巴伐利亚的中国人”为自豪,他们认为举办“巴伐利亚一中国狂欢节”。并把家乡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都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敬仰。

如今,在迪特福特这座小城里已经建起了中国博物馆、中文学校等。虽然没有什么人会说中文,但是中文竟然也成为小城的“官方语言”。迪特福特的官方网站也给中国开辟了一个大专栏。里面介绍中国的气功、太极、旅游等。说得也是头头是道,虽然用的文字是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