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死亡商人”解禁
2012-04-29高宇
从1976年开始,日本即实行严厉的政策禁止武器出口,但军工产业的研发并未停止。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日本有1500多家主要企业生产军用品,军工从业人员约7万人,约占日本工业从业人员的0.1%。
日本的军工产业亦军亦民,大多集中在一些如三菱重工、川崎重工这样的大企业里。近年来,日本军工企业经济不景气。2010年7月,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曾提交报告,称日本防卫省的新合同金额从20年前的约1.07万亿日元(1万日元约合820元人民币)下降到本年度的约6800亿日元,导致“防卫产业严重衰退,长此以往将殃及日本防卫技术发展”。
2011年12月27日,日本宣布将缓和执行了30多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则”,允许日本制造军工外销。对国际观察者来说,这一决定无异于宣布:实力惊人的日本军工企业将涌入国际军火市场,有可能彻底改变当今军火销售的世界格局。对日本来说,这也是为国内军工制造业解困的惟一昆途。
猛兽的复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曾经拥有门类齐全的军事工业,包括从常规枪炮到飞机、战车、军舰、航母、潜水艇制造和研发的全系列兵器工业企业。以及从被服到食品的一般军需品生产企业。
但日本战场多面、军队庞大,相形之下,制造业弱小、资源不足、经济跟不上。二次大战开战后不久,日本研发更新兵器的能力就开始处于下风,制造业也不能完全补充战损,最终败于美国强大的制造能力之下。
以零式战斗机为例,零式战机是根据1937年9月海军提出-的舰载战斗机要求、由三菱重工单独开发的,1939年完成样机、1940年定型。零式战机最初以高续航力、低速时的高机动性、火力强大而称霸于空战中。但同时也存在着防御力不足、高速飞行时机动性差、机体铆接部分过多、不适合大量生产等问题。1942年下半年以后,零式战机的弱点被美军破解,日军后续机型研发和生产也出现迟误。美军则运用其强大的生产能力用性能优于零式的舰载机大量装备部队,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开始逆转。
二次大战后美军占领期间,日本有很多军工生产设备被拆除转运到各国作为中间赔偿,许多军工企业被分割。如三菱重工被一分为三,前身为中岛飞行机的富士重工被分割为15个企业。但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的占领政策发生转变,1950年8月,美军在横滨建立驻目兵站司令部,开始从日本直接采购军需物资。
从1950到1952年3年之间,美国从目本采购价值10亿美元的军需物资,到1955年之间的间接需求也达36亿美元。最初的军需物资订货主要是筑工事用的麻袋、军服、毛毯、帐篷、钢管、铁丝、铁丝网等。还包括食品和军用车辆修理服务。1952年,占领军司令部开始允许日本生产兵器和炮弹,战车和飞机的维修也委托三菱重工和富士重工的相关企业进行。为保证质量,美军向企业派遣美国技术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和工序管理的指导,使这些企业获得了大战期间在美国发达的大量生产技术和专有知识,也获得了雇佣机会和外汇,为其再生打下了基础。
美军撤出后,被分割的主要军工企业也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完成了重新组合。随着冷战的开始,日本重新开始武器生产。但由于战后日本政府对武器出口的限制,日本企业不能参加国际武器交易,因此日本武器的生产多是根据日本防卫厅的订单,还有一部分则通过与美国合作进行间接交易。
日制武器不能涵盖本国防卫需要
从冷战即将结束前开始,陆战和海战新兵器也象航空兵器一样开始组入高科技,进入新世纪这个倾向更加明显。过去的兵器订货,都是由各专门厂商与政府签订合同进行设计制造,但2007年以后,每个兵器的中枢部分都组入了高端电子机器控制的系统功能,更重视其作为兵器系统有机结合体之一的运用。
由于这一变化,只有像美国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那样既了解单个兵器性能、又理解系统全功能的系统集成商式的军工企业,才能成为接受政府主要契约的承包商,军工订货日趋集中于少数大公司手中。同时,由于武器系统的高科技化,开发成本高昂化,比如F35战机的开发有美英等9个国家参加,个别国家往往难以承受开发成本,不得不从各大兵器承包商处购买飞机、舰船、导弹等主战武器系统。
但日本国内的兵器生产并不能完全涵盖其防卫需要,其主战兵器还要从欧洲或美国采购。其合作方法是,订购武器时以巨额订单为筹码谈判,与出售方签订特许生产契约、参与研发等事项。在武器服役期间。由日本厂商进行武器定期维修、生产所需零部件。
另一方面,日本的军工企业由于武器出口限制、不能形成批量生产,其单个武器生产成本比较高,比如日本国内生产1架F2战斗机的成本为120亿日元,相当于美制F16战机的2倍以上。尽管由于军工企业的特殊性,政府会给予援手,但在国际合作的生产和采购中仍难免吃上暗亏。
战机背后的玄机
以下一代日本主战机型采购为例,下一代主战机备选机型有美国洛克希德一马丁公司和英国BAE公司合作生产的F35以及美国波音公司的FAl8、欧洲战机公司台风战机(EurofighterTyphoon)三个款式。条件一般是依据机动性和采购与系统维护成本、日本国内企业参与可能性等要素打分选定。但日本最终选择了F35战机。航空自卫队选择这款战机的理由是“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购买最新式战机”。这一理由遭到了日本军事评论家和分析家的批判,原因是三个备选机型中,F35在生产技术上是日本企业参与可能性最低的。
尽管日本防卫省与美方谈判让三菱重工参与F35机体生产,但美国对于战机隐形性能和兵器系统的技术共有的态度却极不明朗。分析家预言,关于F35战机的制造,日本能够参与的程度非常有限。如果不能获得生产特许,武器系统正常使用和维护就会成问题,或者将付出高成本。因为任何装备系统都需日常维护,如果国内没有生产基础或技术水平达不到,就不能不失时机地提供必要零件和器材,武器装备的性能将大打折扣。
现在日本生产的战斗机中。F4已经退役,F2的生产也已中止,日本兵器厂商生产线上没有可生产的战机机型。东日本大震灾中,松岛基地的18架F2战机遭水淹,其中6架需要修理。三菱重工负责生产的F2最后一批已在今年交货,靠修理被水淹飞机还能维持一段生产。但接下去还需获得特许才能延续日本国内战机生产。在此之前,则需要维持生产线、防止技术人员流出、直到下个订单到来。
为了维系日本战斗机的生产能力,日本防卫省分别向三菱重工、IHI分别发出高技术样机生产订单,又称“先进技术实证机”。实际上是通过支付开发费用维系日本的战机开发水平。而日本防卫省防空战略也是为了继续维持日本在周边各国的“空中优势”。
为了帮助兵器产业摆脱困境,使落后了的战机研发和生产恢复原来地位。日本政府于2011年12月27日宣布缓和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坚守的“武器出口三原则”。具体是指“参加战斗机等兵器的国际共同开发、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作为例外允许使用头盔和防弹衣”。军事分析家指出:“国际其同开发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加强与友好国家关系、提高技术水平等优点,但也有易受对象国政策影响、本国技术外流、计划可能突然变更而一国无法左右等不利点。”
对于F35战机的未来,由于日本未参加研发,因此即使能获得特许实现日本国内生产。也会暗箱很多,和采购整机没多大区别。但即便这样,也有人认为日本应早作决断,获取特许生产权,因为日本可以获得特许实现部分零件的国产化,通过出口飞机零部件来赚钱。而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由于制造公司停止生产,而本国生产和设备能力跟不上,导致飞机使用率大打折扣。日本在模仿制造这一点上有特长,可以做一个出售武器零部件的商人。这个商人算不算“死亡商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