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战俘与中国医生
2012-04-29黄继阳
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数美国出兵最多,共计37万余人:其次是英国,出动了两个旅;其他国家都只象征性地出一点军队。
1950年11月,英国陆军第29旅开赴朝鲜战场,两个月后在汉城以北地区与志愿军部队遭遇,被打得落花流水。该旅奥斯特来福枪团第1营和第8坦克团直属中队被全歼,34辆坦克、240辆装甲车和汽车被志愿军击毁或缴获,一批英军官兵当了俘虏,19岁的坦克兵彼得·劳雷就在其中。
彼得·劳雷出生在伦敦附近的一个小镇。1949年高中毕业后,抱着“周游世界”的梦想入伍当兵,孰料愿望没有实现,在朝鲜战场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俘虏。劳雷虽然躲过了战场,却未能躲过病魔的袭扰,突发急病。志愿军俘管1团卫生所的黄远医生及时对病人的身体进行了仔细的检查。
英国报纸的“假新闻”
31岁的黄远医生兼翻译出生于广东汕头,成长于福建厦门,存香港英文中学念高中,在内地的医学院学医。毕业后在福建省泉州医院担任医生。平旧沉默寡言、为人厚道的黄远医生,不仅医术高明,而且精通英文,同事和朋友们都很乐意接近他。
黄远发现彼得·劳雷的体温高达41摄氏度,患的是急性肺炎,必须赶紧给病人消炎退烧。但当时药品紧缺,全匿仅有10支青霉素,这是全团干部、战士以及全体战俘的救命药,非到不得已时不能随便使用。最后,根据团长的指示精神,黄远将全团仅有的10支青霉素全部用在了劳雷的身上。
随着10支青霉素按时注射完毕,加之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彼得-劳雷的高烧退了,病情大有好转,身体也逐渐康复。劳雷深有感触地对志愿军俘管干部说:“幸亏遇到了中同人民志愿军,我才获得了新生,是黄远医生、卫生所的医务人员、俘管1团的领导,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黄远医生为被俘的英军坦克兵劳雷治好了重病的事迹,迅速在昌城志愿军俘管1团传开,加上其他一些伤病战俘也得到及时治疗,这些消息在霉时俘管2团的战俘中不胫而走,一些战俘议论纷纷,有人说:“志愿军说宽待俘虏,看来是真的,他们说到做到。”
29旅被打败后,英国当局及军方给彼得·劳雷及一些官兵家属发了“阵亡通知书”。彼得·劳雷的父母亲及女友芙尼达闻此“噩耗”,悲痛万分。正在此时,英国《工人日报》记者阿兰·魏宁顿发出一则报道称:(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的第3次战役中)一批英军官兵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其中就有彼得·劳雷。他们在志愿军战俘营都很安全,并且得到宽大待遇。
英国当局对这条消息非常恼火,指斥阿兰·魏宁顿“造谣生事”,并威胁说要“查封”英国《工人日报》。于是,英军第29旅坦克兵彼得·劳雷究竟是“阵亡”了,还是仍然活在人间,究竟是阿兰·魏宁顿“造谣生事”,还是彼得-劳雷确实在志愿军战俘营里活得很好,竟成了严肃的政治问题。
应《工人日报》记者阿兰·魏宁顿的请求,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派遣了一个3人小组,专程到昌城志愿军俘管1团调查了解彼得·劳雷的情况。调查小组分别同俘管1团的领导和黄远医生见了面,听取了关于劳雷的情况汇报,并同彼得·劳雷本人进行了谈话。
阿兰·魏宁顿得到了军委总政治部肯定的回复后,还亲自到昌城志愿军俘管1团采访彼得·劳雷。阿兰-魏宁顿关于劳雷的详细报道,连同他和黄远医生的合影,在英国《工人日报》刊出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然而问题并没有就此了结。吕城志愿军俘管1团张东荪团长有他更深一层的思虑,他对黄远医生说:“为了避免日后事情有反复,一定要设法巩固彼得·劳雷的疗效。将来遣返回国时,劳雷不仅是活着的,而且是健壮的。”黄远医生表示,“如果领导批准,让彼得·劳雷搬到我这里来住,我会很好地照料他的。”
于是,劳雷搬离俘管中队,来到黄远医生的小屋,同黄医生生活在一起。从此,一个英国青年坦克兵战俘,同一个比他大12岁、救过他命的志愿军医生,同住一屋,朝夕相处,情同手足。
一生友谊
由于紧张的战地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任务,黄远医生自己也病倒了。领导经过反复研究后作出决定:送黄医生回国治病和疗养。而1953年5月3日,彼得·劳雷在办完手续后,同其他伤病战俘一道,通过军事分界线,进入南朝鲜,随后返回到了英国。
彼得·劳雷返回英国后不久,他和等待他多年的女友芙尼达结婚,后来生了两个儿女。劳雷在伦敦附近一家电力公司工作,逐渐从一名普通工人被提升为电气工程师。他念念不忘的是他的救命恩人黄远医生。劳雷千方百计地打听黄远医生在中国养病的情况,黄远医生也多方探听关于劳雷回英国后的信息。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劳雷获悉了黄远医生回到中国后身体很快恢复健康、仍在福建省泉州市医院担任医师的消息,他很快同黄远医生取得了联系。劳雷决心远渡重洋,到中国看望自己的救命恩人。
1988年的中秋佳节,彼得·劳雷第一次从英国来到中国探访黄远医生。两人在福建厦门国际机场重逢。在泉州,黄远医生陪伴彼得·劳雷进行参观游览,然后两人一起到厦门、桂林、广州等地,饱览了当地的名胜风光。这一次,彼得·劳雷同黄远医生一起,度过了极其愉快的21天。劳雷在中国境内的各项费用都是由黄远医生承担的。
10年之后的1998年,彼得·劳雷再次专程来到中国看望黄远医生。这一次他偕同夫人一起来访。按照劳雷的意愿,夫妇两人仍然住在黄远医生的家里。彼得·劳雷向夫人介绍说:“这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当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黄远医生。”黄远医生回应说:“欢迎你们像走亲戚一样经常来中国访问。”
此后,彼得·劳雷又于1999年9月和2004年7月两次从英国伦敦来到泉州,先后共4次专程看望黄远医生。他经常对自己的子孙们说:“我们这幸福的一家来之不易。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黄远医生,就没有我们一家,也就没有我们家今天的幸福。”
劳雷夫妇多次诚挚地邀请黄远医生去英国访问,到他们家里做客。黄远医生愉快地接受了这对夫妇的盛情邀请。2001年9月,黄远医生不远万里到英国访问,这一对异国兄弟又在一起度过了半个月的美好时光。彼得·劳雷深情地对黄远医生说:“我是半个中国人,要用有生之年为英国和中国的友谊而努力。我要让我的子孙后代记住你黄远医生,记住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