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体验是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
2012-04-29王新妹
摘 要: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良好的思维情境会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通过创设有效体验,明确思维方向,促进数学思考,把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接受、乐于创造的过程。
关键词:有效体验;高效教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44-03
数学的魅力感染和吸引着教师,教师用数学的魅力感召和熏陶学生,要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师生就应关注有效体验。如何通过创设有效体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把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接受、乐于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学有所爱、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呢?
一、搭建对话平台,找准高效教学的着力点
数学学习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良好的思维情境会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思维情境中为学生搭建起民主、开放、融洽、自由的点拨评台。
(一)求活——引导学生在民主、融洽的平台中,尝试相互学习
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和小组同学一起商量一下”“听听伙伴们给你的意见”这样的学习场景。如在教学“游戏——十几减9”一课时,我创设了“拼图”的游戏情境。先让每个学生完成题卡上的练习,根据要求再和小组同学一起用题卡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根据自身的习惯和标准来验证伙伴的学习成果外,还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对同伴进行适当的点拨,以调整操作方案。每一个学生都要为自己对他人的“点拨”寻求新的着眼点。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角度、纵深的发展。学生在得到了伙伴的点拨后,热情积极高涨,一个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学习局面悄然形成,在这样和睦融洽、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之间相互鼓励和支持,彼此受到启发和感染,感受着学习的乐趣。
(二)求精——创设开放、自由的平台,鼓励学生学会展示学习
展示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构建有效体验。这种对自我展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在教学“周长”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的表现做一个评价,有的学生总结了自己一节课的成功与收获,也有的学生反省了自己学习中的失败与不足。这是一种自我评价,更是学生的自我点拨,这种自我点拨有利于学生交流感受、提炼成功经验、剖析失败原因,设想改进方案。在展示交流中,学生们坚定了学习信心,总结了学习方法,拓展了学习路径,明确了新的学习目标。
(三)求实——倡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实效
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被广泛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性学习的新局面,充分显示出它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教师不仅应是小组探究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还应是小组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亲密伙伴。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通过启发诱导、鼓励肯定、指出偏颇与不足,保证探究的有序、有效展开。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资源”的发挥,要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使人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要关注不善于发表意见的学生,避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促进学生“全面但非均衡的发展”。教师要掌握合作探究的进程,控制探究时间,时间安排一要充分,二要限定,以造成学生的紧迫感,引起学生的亢奋,提高探究效率。教师还应注意抓好“第一手”资料,为指导班内交流、总结、归纳、概括做好准备。
二、注重动态生成,抓住高效教学的关键点
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有各自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个性特长,这也决定了课堂教学动态发展的特征。“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要使学生能在这动态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点拨并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伸展到方法、态度、情感、思想等不同的领域。从某种角度看这些不同的领域正是情境孕育的母体,而此处的点拨是触及学生心灵,拨动学生心弦的。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绝对不能作为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当今的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要求教者在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不仅要能不断突破以往经验的束缚,甚至有时要突破教材的束缚。
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13-6,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先讲破10法,即13-6=10-6+3=7,再讲平十法,即13-6=13-3-3=7。在备课时感到这两种算法未必符合学生的实际,于是就做了两手准备。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讨论、研究。结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出现“破10法和平10法”这两种解法,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想的:因为6+7=13,所以13-6=7。因为学生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已经熟悉了“想加法做减法”的思路了。这时面临二个选择:是把学生最熟悉的方法撇在一边,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书上来,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发展下去呢?
我采用了第二手方案,即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讲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切实掌握这种算法。然后出示“一盒杯子再加上另外3只”如下图:
让学生到讲台上当小营业员,启发学生如何计算从13只杯子里取出6只杯子后,还剩几个?学生跃跃欲试,我则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找到了“破10法和平10法”,而且学生都确信,这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新方法,颇有一种成就感。
教师还应注重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的有机结合。“量与测量”这部分内容的操作性比较强,教材的编排中也安排了很多活动,如毫米的认识中的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课桌,千米的认识中要求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秒的认识中要求学生通过踢毽子、画画、走楼梯、写字等活动体验1分钟的长短等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体验和经验,从而建立相应的观念。
三、优化点拨技巧,捕捉教学高效的升级点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适时捕捉现场情境,着力经营已有情境,逐步浓缩出了以“勤、巧、迟”为特色的点拨手法,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均状态,唤起学生思维。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自主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的点拨注意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勤——眼勤、嘴勤、手勤
教学中的点拨要勤。当然,不能单纯地将之理解为教师点拨的次数多,而是指点拨前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勤,点拨时的手段勤,点拨后的思考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及时发现学生探究时存在或生成的问题,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情感、状态,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心理品质,在解决问题时闪烁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这些都为我提供了点拨的良机。对学生的点拨不单纯是语言的点化,学生从我的眼神、关爱的抚摸中同样能受到启发,获得力量。这种促进学生内心世界、内在激情的焕发与交流也是一种点拨。
(二)巧——时机巧、语言巧、方法巧
教学中的点拨要巧,要不留痕迹。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发现时机,把握时机,决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做到见微知著,了然于胸。这种洞察力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既要靠长期的教学实践,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常识,否则,即使点拨时机出现了,也会失之交臂。在“神奇的尺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一条彩带的长度。这时,有学生想到用一张大约1分米长的电话卡量10次,估测得出彩带大约长1米的方法。这种方法比直接用尺量显然略显笨拙,但生活中谁又能随身带一把尺随时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时机,鼓励学生:生活中的“尺子”有许多,你能用电话卡估量彩带的长度,这就把电话卡变成了一把“神奇的尺子”。这种巧妙的语言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点拨,一种对学习方法、生活能力的点拨。
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点拨既有这样的即时点拨,也不乏导入性、终结性、迁移性的点拨。这些不同方式的点拨疏通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调节自己的认知、情绪、心理,有效地发挥了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三)迟──学会等待、延时点拨
教学中的点拨要会延迟,要给学生完整的思考过程。学生在探索时,思维的大门可能朝着各个方向打开,他们为了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如果在学生遇到困难之初就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那么,学生的思维只能朝着这一方向打开,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自己积极的数学思维活动也可能被教师的点拨所扼杀。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去发现、去创造。
如在教学“左右”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判断图中小朋友是不是靠右侧行走。由于学生与下楼学生面对面,所以他们都是以自己的方向为标准作出了“不是”的判断,面对学生的判断,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创设了一个模拟上下楼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举起右手,模仿上下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上下楼时,大家是面对面走,尽管方向不同,却都是靠着自己右手一侧行走的,所以,图中的小朋友也都是靠右侧走的。在这个案例中,我点拨学生时留给他们充分的体验时空,学生由体验到调整思考策略,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延时点拨,点到了当口上,拨到了关键处,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四)赏——转变观念,赏识是金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教学实践和研究证明,每一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在认识方式、认识发展和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运用评价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材施评。同一句“你很勇敢”对于性格怯懦和性格活泼的学生,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回答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优生,教师可以简单地一句话“很好”“不错”予以肯定就行了,对学困生,则不妨多几句鼓励,多几种形式。同一次作业,对优生,批改评定要事实求是,对学困生,如果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订正后也可以破格评“优”。这样做,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此外,评价时还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低年级学生以教师的评价为主,中高年级学生,则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