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有“小大人”是喜还是忧

2012-04-29陈福新

家庭医学 2012年1期

“与丈夫分手后,我很长时间都沉沦在痛苦中,整日以泪洗面,不满7岁的女儿是我唯一的安慰。小小年纪的她格外懂事,不仅学习上不让我操心,而且煮饭、洗衣、拖地等家务也都努力去做,在我情绪低落时默默地陪伴我,逗我开心。在别人看来,女儿是乖巧的‘小大人’;但冷静下来的我总觉得对不起女儿,不但没有给她一个完整的家,反而让她早早承受成人的压力,没了童年的快乐。”在网站上,刘妈妈这样给我留言。

看了之后,我的心情也很沉重。在不少家长的心目中,最盼望的就是孩子懂事,然而,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说,过分懂事的确不利于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心理学界就把这些心理过早“成熟”的孩子,称为“成人化”的孩子。其原因通常是父亲或母亲角色的缺损,如离婚、生病、酗酒,致使父母一方或双方“形同虚设”,或是父母之间长期、持续的严重冲突,迫使其子女可能去扮演原本父母应当扮演的角色,以致亲子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而这些父母常会有意无意地高估孩子的能力,看孩子很乖巧懂事,就认为他们足以承担大任,甚至把成人之间的问题也无意中加到了孩子身上,寻求孩子的安慰和帮助。

就像刘妈妈的女儿,涉世不深的她凭借敏感,觉察出母亲精神的脆弱和痛苦。她不愿让母亲承受更多痛苦,于是把自己所有的感觉、害怕和心理需求深藏于内心,竭力装扮得很“懂事”“善解人意”“乖巧”。7岁的她不仅要承受家务及学习方面的压力,还要在情绪上照顾、安抚母亲,牺牲了自己原本应有的无忧无虑和快乐,过早丧失了儿童的天真和幼稚,开始承担这个年龄所不应该承受的责任。

这些被“成人化”的孩子所表现出的心理早熟,其实是一种畸形的不均衡的早熟。由于从小就失去了在精神上得以依靠的重要对象,他们在心理上一直缺乏安全感。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成熟,而在其他方面却表现得极为幼稚,成人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研究显示,“成人化”的孩子在成年后出现酒精和药物滥用现象,罹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高,甚至连他们的孩子也一样容易被“成人化”。

孩子终归是孩子,父母要为孩子身心健康发育提供氛围和空间,切莫让孩子承受自己的情绪困扰和精神压力。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种“成人化”的倾向,父母应该注意采取措施,及早纠正或改善这种情况。

给“小大人”家庭的心理处方

1.父母要为孩子身心健康发育营造氛围和空间,谨记孩子无论如何都是孩子,切莫让他们承受自己的情绪困扰和精神压力,让负性情绪影响孩子身心健康,造成亲子关系角色错位。

2.父母应该结合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如选择读物时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避免过多限制孩子的权益。

3.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总要求孩子完美优秀,一犯错误就予以惩罚。其实任何人都难免会犯错误,有时甚至是好事,孩子能从犯错误中获得一种自我教育。

4.父母要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这有利于孩子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强;而武断的家庭氛围则使孩子形成胆小慎微的性格,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鼓励孩子多向父母表达,父母也要多和孩子交流,如遇到矛盾,要意识到这种矛盾是正常的,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5.鼓励孩子结交同龄朋友。多和同龄朋友交往,可以使孩子从以大人为伙伴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独生子女家庭更要注意为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鼓励、支持,甚至有时要“强迫”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

6.孩子的成长应顺其自然,千万不要拔苗助长。未来世界的竞争很激烈,需要早做准备,但是家长也应该明白,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心智健全,才能具备起码的资格在未来社会立足。不要为了让孩子成为自己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而强迫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所谓“本领”。

7.父母自身的问题应该想办法自己解决,或者向朋友倾诉,或者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说心里话、商量事情的对象,更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出气筒”。

8.营造和谐的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不和谐或者破裂,会伤害孩子的心理,给孩子造成负性心理,甚至不得不扮演“成人”角色,压抑自己的正常角色。

9.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小大人”,应该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