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带饥寒保康安
2012-04-29刘让元
盼来了腊月,也就盼来了寒假,大一女生诺诺穿着单衣“宅”在暖气熏腾的奶奶家,领着一帮“解放”了的弟弟妹妹提前欢度春节。除了寒假作业外,吃喝玩乐是他们的生活“主调”。爷爷奶奶早就开始准备年货了,瓜子、花生、大枣、水果、饮料、饼干、蛋糕、糖……敞开供应,孩子们吃着闹着,家里常被弄得一片狼藉,到了饭点,孩子们都说吃不下饭。跟着诺诺这个大姐姐,孩子们也都学会了“宅生活”。
可是,当雪花翩翩而至的时候,大家终于沉不住气,飞奔出去。虽然裹着羽绒服,但从温暖的屋里出来,仍像来到了“冰雪皇后”的世界。虽然寒冷被兴奋掩盖了,不过半晌下来,打喷嚏、流鼻涕就把大家击倒了,最小的君君还发烧了。社区王医生告诉诺诺,三餐不规律,近期营养不太均衡,抵抗力较差,而且天天闷在暖气房里,猛然接触寒冷空气,一时调节不过来,难免要生病了。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养儿不可过于娇爱,民间亦有“若要小儿安,需带三分饥和寒”的谚语。其实这对各年龄段的人都适用。三国时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养性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说的就是“三分饥”;宋代蒲处贯在《保生要录》中说“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温”,讲的就是“三分寒”。
人的饮食只要成分合理,吃饭七分饱,三餐按时进食,就能满足生长发育和代谢的需要,一般不会产生营养不良。适度节食不仅能避免营养过剩,防止肥胖,还能减轻胃肠道和心脏的负担,对防止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尤其重要。暴饮暴食将导致机体的免疫力明显下降,引发各种疾病。
三餐中的晚餐应当强调清淡稀软,而且比早、中两餐的量要少。因为晚餐之后活动较少,入睡后代谢率明显降低。为了减轻胃肠负担,保证良好的睡眠,防止摄取的热量过多转化成脂肪,晚餐要特别强调少而清淡。除非熬夜工作,否则一定要节制夜宵。
从均衡营养角度讲,腊月里孩子们放假回家,水果、坚果类零食大都少不了,适当地吃一些,有利于补充维生素、蛋白质、钙、铁等营养成分,但是吃得太多往往会影响正餐的食欲,甚至吃不下正餐。要知道,主食是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蔬菜中维生素、矿物质、粗纤维等都很丰富。错过正餐对身体是一种遗憾。
现在许多城市小区都有暖气供应,高者可达二十多度,屋里热气腾腾的;而一些使用空调的家庭,也把室温调至二十六七度。其实冬天不仅衣服不宜穿得太厚,室内温度也不应过高。
人是温血动物,在冷、热的不同环境中,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会适时改变,保持动态平衡,维持着人体的正常体温。这叫“自主性体温调节”;此外,还有依靠于衣着、环境温度人为控制的“行为性体温调节”。后者对人体抵御风寒和暑热等外邪损害更为重要。这种功能的完善需要有适宜的刺激,才能使它保持在比较灵敏的状态,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
人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活动在生理学上叫作“习服”。冬天的衣着太厚或室内温度过高,表皮的血管、毛孔和汗腺经常处在相对扩张的状态,冷习服能力差,形成中医的“腠里不固”,容易感受风寒等外邪的侵袭,患感冒、风湿痹痛等疾病。同理,夏天过分的依赖冷气,热习服能力差,则易患空调病和中暑。所以冬天主动接受寒冷,夏天接受暑热,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四季用温水沐浴,能够提高机体的调节和防御能力,有利于健康。
但是这“习服”也是有一定局限的,超过限度就会影响健康,故不可拘泥于“饥寒”二字,过于苛求自己而致伤病;而且人体对冷热环境的“习服”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故先人极力避免“骤寒骤热”,这也是夏季室内温度不宜过低,冬季室内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之一,以免外出时因骤寒骤热而致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