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有特点
2012-04-29李长玉丛晋
老年糖尿病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上与成年期糖尿病有诸多不同特点,应当引起病友们的关注。
病因有特点
1.年龄老化:调查发现,老年人从60岁开始,每10年空腹血糖增加0.1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增加0.44~1.11毫摩尔/升。原因是运动减少,胰岛素分泌减少,特别是第一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更明显,而且释放时间延迟;肌肉组织减少,青年人肌肉占体重的45%,而70岁以上仅占27%。
2.胰岛素抵抗:老年人肌肉与脂肪组织分布发生变化,全身脂肪组织向腹腔和腹部皮下堆积,而四肢肌肉减少,形成“腿细肚子粗” 的典型胰岛素抵抗体型。因脂肪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升高。肝脏细胞胰岛素抵抗可导致空腹高血糖。
3.胰岛功能降低:表现为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减少,而活性低的胰岛素原增多,特别是餐后胰岛素原增多是餐后高血糖的重要原因。
4.胰岛素受体减少:老年人不论胖瘦,外周组织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目是减少的,仅为青年人的30%,因而不肥胖的老年人也可患糖尿病。
5.糖调节功能失调:成年糖尿病人血糖升高时,胰岛素也随之升高,而胰高糖素是下降的。老年糖尿病人出现两素同步升高的异常现象,胰岛素的降糖作用被胰高糖素的升糖作用抵消,其原因不明。
治疗有特点
1.饮食治疗很重要:20%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的病人,只用饮食治疗就可较好控制血糖。
2.控制餐后高血糖:体重正常者首选诺和龙,该药半衰期短,不用提前服用,两次服药之间有间歇期,有保护胰岛细胞功能的作用。也可用短效美吡达、糖适平。肥胖者用文迪雅、二甲双胍、拜唐平,但患有心脑肾病变者慎用二甲双胍。口服药无效者,可用甘精胰岛素,每天1次,以控制基础血糖;配以拜糖平1片,三餐时服用,以控制餐后血糖。
3.防止低血糖:用药量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要记住,高血糖不可怕(相对而言),低血糖更危险。血糖控制目标不可过严,能达到空腹7毫摩尔/升,餐后10毫摩尔/升即可。
4.降糖兼顾并发症治疗:对患有心、肝、肾并发症者,即使血糖不很高,也要早用胰岛素;血脂不高,也要早用他汀类降脂药。
5.运动量要小:老年糖尿病患者宜选散步、慢走、打太极拳等较缓和的方式,并逐渐增加运动量。每天运动时间应相对固定,最长不超过1小时,持之以恒。雨雪天气不可运动,以防跌倒。患有骨关节病、心脏病、肺部疾病、肾脏病、增生性视网膜病等患者的运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应在餐后1~1.5小时进行,既能阻止糖原分解,又能促进肌肉对糖的利用。
表现有特点
1.不典型和并发症多:50岁~70岁的老年糖尿病人,有典型症状者仅17%,多数病人无明显的口渴、多吃、多尿等症状,以肥胖者多见。常在查体或因并发症就诊时发现,致使病情延误,常患有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
2.餐后高血糖者多:由于胰岛素第一相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迟延和胰岛素原分泌增多,易导致餐后高血糖。
3.低血糖多:老年糖尿病胰岛素分泌迟延多见,常引起餐前低血糖;肾功能不良,应用降糖药更易引发低血糖。有不少老年人是因低血糖就诊而发现糖尿病的,应用降糖药或胰岛素后更易发生,而且恢复较慢。
4.心理障碍多:长期疾病折磨,经济负担、心理恐惧、情绪波动等,表现对治疗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依从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