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抗生素悠着点
2012-04-29吴志
家住在福州市台江区的陈女士,因体质较弱,每年总要因感冒发烧到社区门诊吊个六七次瓶。最近,陈女士又感冒累倒了,这回她换了好几种抗生素,挂瓶一周都没好。对此,感染科的王主任说,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后果是“无药可用”,80%的病人其实无须使用抗生素。
滥用:离战胜细菌更遥远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滥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导致药品不良事件和药源性疾病,而且会导致病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如环丙沙星刚上市时敏感性很高,但短短几年时间耐药率已上升为60%~70%,甚至更高,同时也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
上世纪40年代,青霉素作为最早的抗菌药物,成功地解决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随后问世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那时曾有人断言,人类战胜细菌的时代已经到来。然而正是由于滥用抗生素,一些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已经不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了。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物不存在耐药现象,这样发展下去,未来人类将对细菌束手无策。
正确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局部软组织淤血、红肿、疼痛,以及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也都不宜使用抗生素。即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不能盲目使用抗生素。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使用抗生素就会耽误正规抗痨治疗而贻误病情。
抗生素≠预防感染 抗生素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还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
广谱抗生素并不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新、贵的抗生素并不优于老、便宜的抗生素 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
联合使用抗生素并有效地控制感染 联合用药可能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有时不仅不能增强疗效,还会产生一些毒副作用。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因此,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要使用两种。
频繁更换抗生素更有害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伤害身体。
对策:使用抗生素“三不原则”
据卫生部调查,在中国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是欧美国家的两倍,但其实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还不到20%。资料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至3.3瓶的平均数。对此,建议大家记住以下“三不原则”。
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不要自己当医师,有病一定要去看医生。
不主动要求——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所以要在确定细菌感染时才可使用,这就需要专业评估,不必主动向医师要求开抗生素。
不随便停药——抗生素治疗针对不同的细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疗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就要按时服药,直到疗程结束,以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以免制造出抗药性细菌而让它伺机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