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考碗族”:赌博式择业要不得
2012-04-29蓝风
编者按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整天狂啃考试资料,广搜考试信息,四处参加辅导培训,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一心只为考上国家公务员。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考碗族。在“考碗族”中,又流行着“金碗”“银碗”“铜碗”“铁碗”之说,即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谓之“金饭碗”,省、直辖市级公务员则是“银饭碗”,地市、县级公务员是“铜饭碗”,乡镇级是“铁饭碗”。近几年,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报考人数连年激增。据媒体报道,2012年报考人数133万,竞争1.8万个职位,竞争最激烈的职位,录用比例达4124∶1,竞争之惨烈远远胜过高考、研考、律考及出国留学考试。为专心“考碗”,不少人不惜放弃一切,所引发的“考碗”百态让人唏嘘,如有的最终跳楼,有的因考成疯,有的屡败屡考成了“钉子户”……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最能体会。那么,考一只“碗”真的如此重要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它给个人及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又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
“考碗”成赌博
2009年初,一条关于大学毕业生因“考碗”发疯的报道见诸多家新闻媒体,说广西某地大学毕业生杨盛敏因考公务员失败发了疯,被父母锁进了铁笼。因担心歇斯底里叫喊的儿子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父母不得不把儿子连同铁笼搬运到了距离村子一公里远的山坡上。
关于杨盛敏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留意一下我们周围,类似的“杨盛敏”其实并不少见,25岁的阿琳便是一个。
跟杨盛敏相比,阿琳显得更加无奈,因为她是被母亲逼着“考碗”的。3年前,阿琳大学毕业时跟一家私企签订了劳动合同,做她最喜欢的营销工作。阿琳活泼好动,热情大方,爱说爱笑,比较适合搞营销。试用期内,她就凭着出色的业绩在公司例会上受到领导表扬。可没过多久,母亲给她打来电话,要求她赶紧回老家参加县里的公务员考试。她不愿意,母亲教训她一通之后,擅自做主给她报了名,而且以“不回来考试就别认我这个妈”相要挟,逼她就范。阿琳只好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备考。没想到,笔试她居然通过了。母亲十分高兴,一边夸她有能力,一边憧憬着她考上公务员后的光明前景。可阿琳自己很清楚,通过笔试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她不喜欢做公务员,觉得搞营销才最适合自己。接下来的面试,阿琳不知什么原因没能通过,她觉得很正常,心想正好可以回去上班,可母亲却说:“你没怎么费劲儿就能通过笔试,说明你有能力。要是再加把劲儿,面试肯定没问题。你把工作辞了吧,专心复习,考上了公务员那可是铁饭碗!”阿琳一听十分意外,坚决不从。阿琳的父亲去世早,她是母亲一手带大的,母亲便抓住这一点,说带大阿琳如何不易,希望女儿考上公务员回到县里工作,陪她安度晚年。阿琳无奈,只好答应了母亲。可接下来的一次考试,不知为何阿琳连笔试都没有通过。母亲劝她不要灰心,继续努力。第三次备考时,阿琳因为思想压力太大,觉得考不好对不起母亲,注意力经常无法集中,看书的效果大打折扣,经常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别的地方。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她更加焦虑,情绪也一落千丈,发展到后来,她居然时常莫名其妙地想哭。一天中午,母亲叫她吃饭,她突然趴在书桌上大哭起来。母亲觉得不对劲,立即带她去看医生。结果让人十分意外:阿琳竟患上了抑郁症!医生的话让阿琳的母亲更加担心:“患上这种病,孩子随时有自杀的可能,一定要小心看管!”如今,母亲再也不敢指望阿琳考公务员了,她办了病退,寸步不离地在家照顾女儿。
电脑工程师陈平的遭遇比阿琳更惨,他因为“考碗”最终跳楼致残。陈平跟打字员周芸芸谈恋爱时,周母强烈反对,原因是在一家电脑公司上班的陈平是个打工的,而周芸芸却是公安系统内招的打字员、收发员,虽然只是干些杂活,工作不起眼,但却是公务员身份,是“铁饭碗”。
后来,周芸芸所在单位招一名狱警,周芸芸鼓励陈平报考。陈平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对考警察没信心更没兴趣,但为了爱情他硬着头皮报了名。很快,考试结果出来了,陈平的笔试成绩很不理想。周母得知后当面嘲笑他:“没那个金刚钻,还想揽瓷器活儿!”陈平一听很受刺激,说:“别瞧不起人,我还就要考个公务员让你们看看。”周母一听,正中下怀,撂下一句话:“真有志气,就考上了公务员再来找我女儿!”谁知不久周芸芸怀孕了,周母无奈,只好很不情愿地同意了女儿的婚事,但从此经常对陈平冷嘲热讽。而陈平已经别无选择,考不上公务员就永远在岳母面前抬不起头。可命运似乎偏偏跟他作对,接下来一连考了几次,陈平次次落榜。巨大的压力让他透不过气来。这天,陈平第六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竟然糊里糊涂忘了做一道高分题。陈平的心情糟透了。吃饭时周芸芸却口不择言,怨他太粗心。一气之下陈平摔了饭碗,周芸芸气得当场大哭。事也凑巧,偏偏这时岳母来访,一看女儿哭成了泪人儿,便刻薄地挖苦陈平:“就你那本事,还有脸跟我女儿发脾气?屡考屡败,我要是你可没脸再活着,早就跳楼了!”发完脾气,岳母拉着女儿摔门而去,临出门时还气咻咻地说:“不跟他过了,简直一个窝囊废!”陈平饭也吃不下了,越想越窝囊,越想越觉得活得累,一时想不开,竟翻过阳台护栏跳了下去,幸亏三楼的防护网挡了他一下,命算保住了,但他从此失去了一条腿,成了残疾。
“考碗”除了给一些人带来心理疾患或生理问题,也让另一些人变得无比“执著”,最终成了“考碗钉子户”:天天什么都不做,一心一意复习,连年奔波于各个省市不停地“考碗”。据辽宁卫视报道,有些“考碗钉子户”居然一年参加16次公务员考试。这些人往往抱定一个信念,在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唯一的任务就是“考碗”!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最终梦想成真,大多数人还是以惨败收场。
滋味难言表
“考碗族”日益壮大,不禁让人忧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为了一只所谓的“碗”而不惜代价、不计后果呢?我们不妨来听一听当事人的声音。
专业“考碗族”——“考碗”就是“考稳”,就是“考保障”、“考前途”。
“端公家饭碗、吃皇粮、走仕途……这些想法可能有些守旧,但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我觉得很实际,它起码能给我稳定的生活。”这是毕业于某知名大学新闻系的刘丽对“考碗”的真实想法。
刘丽是专业“考碗族”,为了“考碗”她放弃了考研,不参加任何招聘会,也不给任何单位投简历。她说她现在就是一心一意要考公务员。“这可能有点破釜沉舟,但我不想分散精力。”刘丽说。对“考碗”有这么坚定的信念,跟刘丽的家庭熏陶有关。她父亲是公务员,母亲则同时在三家培训机构代课。在她的印象里,父亲每天下班回家上上网看看电视,周末出去打打球钓钓鱼,生活悠闲,每月工资照发,逢年过节都发过节费,还有丰厚的福利;而母亲天天从早忙到晚,周末也很少休息,不仅没有啥福利,工资还经常被老板拖欠。父母工作待遇上的巨大差别,坚定了刘丽“考碗”的决心。
像刘丽这样“考碗”只为了寻求稳定工作的,占“考碗族”的大多数。在金融海啸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就业成了年轻人生存的首要问题。一些报考者说,公务员现在已经不是“铁饭碗”了,它是“金饭碗”。还有人说,考上了公务员,生老病死都有国家管着,什么都不用担心了。
也有一群专业“考碗族”,图的是身份和地位。从农村出来的张少杰说:“进入公务员队伍,如果不出大的差错,一步步升迁是按部就班的事,迟早会谋个一官半职,回到家乡能光宗耀祖。再说,考上了公务员,名声和社会地位摆在那儿,找个理想的媳妇是轻而易举的事。”现如今,由“考碗族”衍生出的“嫁碗族”,就是对公务员身份、地位的最好诠释。
业余“考碗族”——茫然无奈中,“考碗”成了求职路上的被动选择。
“考碗”之路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场景壮观,竞争异常惨烈,真正能够圆梦者是极少数,更多的人会失足落“水”,败下阵来。所以,不少人在报考的过程中流露出迷茫和无奈。调查发现,在报考公务员的人群中,只有30%的人“十分明确考取公务员的目标并认真备考”;28%的人抱着“考考看,让自己多一次选择的机会”;42%的人则是“看到别人都考,自己也跟着考,对录取不抱希望”。
湖北某大学毕业生张欣的“考碗”心态有一定代表性。她说:“其实考公务员不是我的唯一选择,我也没抱多大希望,只不过是试试看,想多给自己一个机会,考上了当然像中彩一样幸运,考不上也无所谓,权当为下一次求职积累经验了。据说不少大企业招人,就是参照公务员考试的模式出题。”不过,这些“试试看”让她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每天有2/3的时间花在复习备考上,报名费、资料费等高额的花销也让她难以招架,而且,因为没时间约会,男友也离开了她。她看似潇洒,其实也有几分无奈和茫然,她说:“不知道这些努力什么时候能有回报。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我走马灯似的四处‘赶考’,真的好累好累。”
其实,很多“考碗族”都纳闷儿:投入这么大精力,花这么多钱,是否值得?公务员的工作真的适合自己吗?考公务员就是最好最稳妥的出路吗?这些问题,另一类“考碗族”给出了答案。
理性“考碗族”——“考碗”是一种理想追求,与待遇和地位无关。
学化学环境专业的涂峰希望找一份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恰逢某省环保厅招录公务员,他兴致勃勃地去报考。他说:“对我而言,考公务员跟福利待遇无关,它不仅仅是一个饭碗,而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阶梯。进环保部门是我的选择之一,但不是唯一。”后来,经过笔试、面试,他以3分之差与环保厅的公务员职位失之交臂,但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并锁定了下一个求职目标。如今,他被一家化工企业高薪聘请,专门从事环境测评和科研,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他说,以后遇到合适的机会也许我还会报考公务员,但不是为考公务员而考公务员,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干。
像涂峰这类理性“考碗族”可能不多,却代表了一支积极向上的力量。公务员队伍中某些专业性强的岗位,需要这类专业对口的人才。相反,那些专业性不强的公务员岗位,如果盲目聚集大批理、工科甚至医科方面的大学毕业生,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人才的一种浪费。
最适合的才是“金饭碗”
在择业多元化的今天,行行出状元,可人们却对公务员情有独钟,视当公务员为人生最高目标,导致“考碗”现象愈演愈烈,这无疑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广州某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王主任分析说,在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去考相对稳定的“公家饭碗”,而全然不顾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是出于一种逃避心理。正是这种逃避心理,注定了这种疯狂“考碗”的危害和风险。
其一,一旦失败,会给当事人带来一系列心理、生理问题,伤及自己,危及家庭甚至危害社会。一个职位几百甚至几千人竞争,当分母、沦为“炮灰”的概率有多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考碗族”也被网友戏称为“最悲情”的一群人,毕竟幸运儿寥寥无几。而为了“考碗”,不惜血本,花大量时间、金钱,甚至辞去现有工作,“考碗”失败导致的后果更难以承受。已经毕业的赵韦在一家公司做文秘工作,为了备考,他每天赶最早的公交车,在车上做习题,到公司后用提前准备好的记事本随时随地复习。可惜,最终他还是没能被录用。雪上加霜的是,落榜的同时另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因为工作完成得不理想他被公司解聘了。热情开朗的赵韦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如今他仍然在报考,只是越来越不自信,报考目标也越来越低,最近已将档次降到了最低级别的乡镇级公务员,而且他一想到考试就会紧张,自己都说已经患了惧考症。另一个屡战屡败的“考碗族”杨小芸虽然不再报考,却落下了痔疮、胃痉挛和精神衰弱等毛病,经常整夜整夜睡不着,即使睡着了,做梦也常常在考试,而且总是题不会做或者题没做完就得交卷。这是典型的考试综合征,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或多或少的危害。
其二,即使成功,也未必会如自己想象的那样圆满,各种风险依然存在。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法贞认为,考公务员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事实上,也存在着很大风险。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工作。盯着各种“碗”一哄而上,对其他工作岗位视而不见,结果很可能迷失自己,同时失去找到更合适工作的机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卢志军从上大三那年就开始考公务员,终于在毕业两年后的2008年考上了一个县政府的秘书岗位。一开始,跟四处打工的同学相比,他的工资福利待遇的确很有优势,但不久他就发现,自己一个学理科的人,整天泡在会议材料中疲于应付,无半点乐趣可言,完全是在耗费生命。而更为残酷的是,同事们都在不断进步,他却因为天生不适合待在机关,工作做得毫无起色,升迁几乎无望。再看昔日的同学,大都干的是本专业,事业风生水起,收入直线上升。他想回头,但专业丢了多年根本不可能再捡起来,而且计算机这个行业更新换代很快,无论他继续从事机关工作还是回头干自己的专业,都力不从心。
专家告诫,择业需理性,应持平和心态,选适合自己的“金饭碗”。广西大学文学院的吴达慧老师说,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没必要跟风择业。考公务员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考公务员当成唯一的出路而放弃实习和找工作,就不合适了。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公务员。广州某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王主任认为,其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甚至大型国企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内在竞争与压力,众多“考碗族”出于眼前考虑而忽略自身特点,一味地去报考这些单位是不可取的。他建议,无论如何,在做决定之前要想清楚,自己追求什么,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适合做什么。他说,只有真正适合自己的,才是“金饭碗”。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博士研究生洪炎的择业经历就是一个活教材。洪炎2007年毕业后,随大流报考了公务员,并如愿端上了“铁饭碗”。刚工作那会儿他很满足,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但一年后刚刚转正的他却毅然辞职,应聘到民生银行工作。经历两次择业的洪炎认为,公务员是一个好职业,但未必是一个好事业。他说:“我是学金融的,在机关基本用不上所学的东西,一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白上了大学,专业都快荒废了,理想也在一点点破灭。而性格上我又不会左右逢源,因此最终做出了撤离公务员队伍的决定。”进入企业后,洪炎如鱼得水,他的很多创意都能付诸实施,工作得心应手,成效非常明显。对于“稳定”的认识,洪炎的见解是: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够真正掌握别人不会的东西,具有不可替代性,工作才能永远稳定。否则,即使进入相对稳定的公务员队伍,也同样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