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艺术 语言的魅力
2012-04-29刘进琴
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使书本上“死”的、枯燥无味的语言,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活”的、生动的语言。教师要做到以声传情,以音动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增长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艺术;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50-01
由于数学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概念清晰,关系明确,不容半点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应用必须精确。
一、语言中的“简”
“简”就是指简洁、简便,用不多的话语阐明道理。有的教师唯恐学生不会,授课时语言啰嗦、繁琐,面面俱到,其实这种做法反而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自主能力不利。但语言简洁,并不是消减语言数量,而是依据教学规律、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有的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如上课师生相互问好后,还说:“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大家看一下,教室里来了很多领导和老师,还有校长,希望同学们就像在自己班级上课一样不要害怕,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让领导和老师们看一看,好不好……”上课的时间多么宝贵,与教学无关的话能少说就少说,能不说就不说。有些教师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语言比较精炼,没有多余的话。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 这节课中,师生相互问好后,接着说:“先拿三根小棒,围一个图形,谁愿意到前面来做?”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没有浪费时间。
二、语言中的“准”
“准”是指语言表意准确。教师在课上表述的语言应科学严谨,一语中的,逻辑性强,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法则、定律、算法、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确、精炼,不应使学生产生疑惑。要阐明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就必须对概念有透彻的了解。比如 “数”与“数字”、“时间”与“时刻”等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教学中常有诸如此类的说法:“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度”等就矛盾了;“大约”、“差不多”、“基本上”等这些表示可能性的词语也不可小视它们的作用。如果语言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就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错误。例如10 ÷ 5 =2这个式子,正确的表述为10除以5等于2。但有的教师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竟读成10除5等于2,这样就让学生混淆了“除以”和“除”的概念,影响学生的正确理解。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当教师对三角形下定义时,说:“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是不严密的,在教学“平行线的认识”这节课中,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就忽略了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前提条件,使学生对概念认识模糊。所以,教师在数学课上表述的语言应科学、严谨、准确,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知识。
三、语言中的“亲”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组织好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炼、通俗、重点突出,分析问题条理清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的美好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