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实化,让进步看得见
2012-04-29吴丽英
摘 要:数学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行为的欠缺等非智力因素导致数学学习状况不理想。如何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对于这些由于主观学习行为的不足产生的学困生,可以借助目标设置、行为干预等措施,改善其学习行为,以改善学习状况。
关键词:数学后进生;学习行为;目标设置;行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44-02
数学课堂上,总是有一些学习上显得吃力、作业中跟不上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也明显掉在班级其他同学的后面。可是,真正由智力因素造成的只是极少的部分,更多的学生往往是他们的学习行为所致,如课堂上的注意力涣散,作业上拖拖拉拉,检查习惯缺失等等。
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可能有的教师主张用“爱”、“耐心”去教育,有的则是更直接地为他们进行补习;可能有的是重视课堂上的教学分层,有的注重课后的查漏补缺;有的是强调教师的专项辅导,有的加强学生同伴间的互助;有的借助奖励,有的采用多样的评价……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由于之前常任教高年级段数学教学,对后进生,特别对学习行为偏差学生的辅导、帮助,我更习惯采用量化的形式。通过对学习目标的设定,借助表格、数据等手段,让学生看到他自己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从而巩固取得的成效。
对此,教师就要为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可能。目标学习法是指运用自己确立的目标来激励和引导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模式。首先,确立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目标;其次,对当前学习目标选择和运用达到目标的学习策略和手段;再次,运用所确立的目标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在检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最后,对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以指导下一步学习。
一、针对个体定目标
教师帮学生制定目标时,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然后再耐心告诉他们将会从成功中得到什么回报。学生能想到实现目标的理由越多,他们就越渴望实现它,强烈的渴望会促使学生自发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目标可行
学生必须相信目标是可以达到的,虽然不一定很容易达到,但是学生应有机会达到。但若目标太易,还有何挑战性?反之目标遥不可及,学生便会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做起。
三、目标细化
当目标被划分为可以完成的任务时,似乎更容易达到。长期的目标需要被分成一系列更小的短期目标。每个小的目标的实现可以被看做是学生向整体目标迈进的一步。
四、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能促使师、生进行更有计划和组织地进行教学与学习。是成功地实现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参照,也是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实现目标的一个标准。如:一开始,可采用“每日追踪表”,促使学生对每天每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检查,并及时调整提高,确保目标的顺利达成。
五、目标公示
要求学生将目标写下来,帮助他(她)使目标更清楚易懂,并且易于对目标进行组织、安排。这样做有利于将其目标内化为其主观意识。这些目标应张贴在学生可以看到的地方,并将已实现的短期目标做标记,这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确切的目标促使学生努力去实现它!潜意识若确定了,不论任何目标,它都具有一种强大的实现力量。所以,一旦目标成功地变成潜意识,就已成功了一半。
当然,以上这些,我觉得还是更侧重于相对比较自觉的学生。对于一些数学学习不积极、惰性较强的学生,我觉得教师有必要借助外力进行行为干预。比如,可以尝试利用 “目标设置表”,有效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
目标设置表
今天,我在____(科目)上的目标是____________
_______我将于_______(时间)实现我的目标,并且正确率达__%。
学生 _____ 日期 _____
对此,学生会因为觉得新鲜而毫不犹豫地签下“合同”,但结果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觉得新奇,信心十足,一鼓作气达成了目标。另一种则是进行到一半产生退缩情绪,但白纸黑字,“卖身契”写在那边,班级舆论在那里,他也怕没面子,便逼着自己努力,勉强完成任务。但,不管是哪一种,目的都已达到。
要让学困生都能有不同程度上的进步,单单依靠教师一人之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行为达到最佳状态,还要借助同伴的力量。同桌之间、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当目标人在数学学习上出现了各种矛盾和不利学习的情况时,就需要周围的同伴协助解决,从而保持、巩固目标人已有的学习效果。显然,它对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钟某某是个聪明的孩子,但动作缓慢,课堂作业总是拖拉,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实,撇开他作业的这一块,他在数学课堂上思维与发言还是比较积极的,我把他归结为“手跟不上脑”,即他的用手书写滞后于脑中思维与口头表达。根据他的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和他签订“行为契约”。如:
行为契约
我将准时完成课堂作业,共连续5天。某某某和某某某将给予我帮助:提醒我按时完成作业,并帮助我解决疑难。我的老师将帮助我:能准时完成作业时告诉我有多棒。
作为奖励我将可以获得加5分,并且可以优先吃午饭。
日期:×月×日 了不起的人:钟某某
帮手:某某某 某某某
教师:某某某
当有了具体目标,又有了同学的热心帮助,他的课堂作业完成上有了外力的督促,情况会有明显改善。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观点:需要和提供帮助是一种良好的行为。这种行为鼓励相互合作和关心他人,因此,创造出一种互助的学习环境。而且,让一个或几个学生指导另一个学生会给他(们)胜任感,更自信。同时,由于处于同一层面,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更通畅,交往更密切,指导效果也更明显。另外,这一过程还能使学生时刻监督自己的行为,在相互帮助和竞争中共同进步。
当然,在数学课堂上,后进生的成因有很多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不能一刀切,应该仔细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尽可能地采取合适的方法,使学生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金小芳.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0.
[2]美Raymond M.Nakamura.健康课堂管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