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生命律动”的课堂上
2012-04-29韩存英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顺应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搭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关键词:数学课堂;以生为本;生命个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35-02
让学生乐意学数学,感受数学的多彩,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焕发生命的精彩,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一、关注学生,唤醒课堂的生命力
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案剧的“导演”,不再是“权威人士”和“指挥家”,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既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富有弹性的“动态生成性”教学方案,又要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捕捉学生的闪光之处、智慧火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如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在学生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之后,交流圆柱体与长方体的区别:长方体有顶点,圆柱没有顶点,圆柱能滚动,长方体不能滚动等。这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把书卷成圆柱体状当成水杯模仿喝水的动作,我立刻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一学生说:我发现圆柱体的杯子能喝水,长方体的杯子不能喝水,喝水时水就顺着嘴两边流出来了,所以杯子都做成圆柱体的。听他这么一说,大家都开心地笑了!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当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与圆柱的关系时,学生有了新发现:拼成的长方体的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在汇报体积计算方法时,多数学生与教材中的方法相同,但还有学生汇报到:因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高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另一学生说:我还可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侧面积的一半×半径。此时,教师及时引导:这么多公式怎么办呢?到底用哪个呢?请你们比较一下这四个式子,肯定会有惊喜的。学生有的小声讨论,有的动笔,有的看教具沉思……
生:知道了,知道了,它们实际上是一个公式!
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学生滔滔不绝自信地说起来……从而推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
在以上的教学中,我没有照搬教案,而在观察拼成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就会有新发现,通过对思维火花的及时捕捉、提升,促进了动态生成,并对学生由衷赞许,出现了课堂教学的异彩纷呈。这样既照顾了大多数学生,又让优等生对数学思想、空间观念有了很好的建构,课堂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
二、数学游戏,让生命力尽情绽放
当一个孩子非常投入、非常快乐地玩一根绳子、一只皮球、一辆模型轿车时,这绳子、皮球、模型轿车就成为孩子们想象中的合作伙伴和对话载体了。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克服了孤单,学会了交往,激发了兴趣,感悟着快乐。如果问一个玩皮球的孩子“为什么要玩皮球?”,孩子会回答“好玩”“有意思”“开心”。这种回答表明游戏的本质是快乐的。快乐是游戏的灵魂,标志着生活的自由和生命力的绽放。寓小学数学教学于游戏之中的价值,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孩子的心智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对于孩子而言,最快乐的学习是在游戏中获得成功。游戏就是他们“自由的天堂”,游戏使他们摆脱了强制和束缚,张扬着他们个性自由的精神。这也真正体现了“在学中乐,在乐中学”的快乐学习原则。
在学习“元、角、分”一课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开展“苗苗商店”游戏活动,让学生“钱来货往”,排着队到模拟商店去购物。因为学生亲身参与了,学习中不但觉得新奇好玩,而且学得有趣、认真。再如学习“可能性”一课时,要求认识“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个词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根据内容,如果空洞去讲解,学生势必会一头雾水,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会感到非常吃力。为此我设计了摸球的游戏:在第一个箱子中装了10个白球、10个黄球,通过让学生多次摸球:摸出白球10次,黄球10次,从而总结出当装有白球、黄球两种颜色的球时,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学生明白了:这就是“可能性”。在这个游戏的基础上,把白球全拿出来,全装上黄球,让全班学生任意摸出一个球,发现全是黄球,学生总结出从这个箱子里摸出的一定是黄球,而不可能是白球。这样,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得以尽情绽放,课堂学习气氛异常热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对“一定”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灵活地掌握“可能性”和“一定”的区别。
三、数学辩论,让生命力精彩纷呈
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互动——分享”的过程,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灵碰撞”而构建各自的知识体系。“错误”是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事,不同的教师处理的方法不一样,效果也不同。有的教师找几个典型代表说正确观点,然后问学生,“同意吗?”学生一般会随大流说同意,使一些错误的观点被掩盖而未能及时纠正。其实,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将学生的错误大胆地展现,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用自己的见解与对方交锋,从而生成智慧,会给课堂带来一份出乎意料的精彩。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拓展练习中出了一题:求体育场的周长。课堂巡视时,我发现学生有两种算法。
解法一:C=2πr+2a。
解法二:C=2πr+2a+2b。
我灵机一动,准备充分利用这个“错误”,展开一次辩论。
师:这两种不同的求周长方法,你们赞成哪一种?(生分成两派)
师:请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各派代表说说理由。
生1:因为这个图形是由圆和长方形组成的,当然是周长=圆周长+长方形周长。
生2:不对不对!周长是指所有边的总长。
生1:那我将所有的边长相加,不对吗?
生3:不对!理解错误,图形的边是指图形边缘的线,里面的线不叫边线。
师:里面的线不叫边线吗?
生1:对呀对呀!里面的线怎么不叫边线呀?
生3:边线当然是指图形边缘的线(用手绕着边线画一周),里面的线只能算内线了。(同学们全乐了,鼓起掌来)
生4:如果里面也算边线的话,那我们跑步一圈是否也要跑那两条虚线呢?如果这样我们的接力赛全输了。(哄堂大笑,错的同学恍然大悟)
这样,在教学时把错误看作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利用这种资源适时地为学生的思维碰撞搭台,学生的思维在辩论中一次次得到提升,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给课堂带来涌动的生命力和最真实的喜悦,从而让“错误”也绽放光彩。让课堂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四、数学思考,让生命力得以升华
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去启迪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思绪,让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展思维,以“动”促思,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核心。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再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我们学过的哪一种物体的体积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然后让学生分组验证:拿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倒米实验。经过亲自动手,学生发现圆锥的体积原来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此教学,教师不仅给了学生无限的遐想,还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使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让数学课堂的生命力在思考中得以升华。
“教学有法”,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关注他们的差异,满足他们的需求。“教无定法”,课堂是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面对多变的课堂、调皮可爱的学生,教师的机智、灵活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捕捉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由工具形态跃向生命形态,由知识的加工场变为生命的养育场,让课堂教学过程涌现生命的智慧,使每一个生命得到最适宜、最充分、最全面的成长。实现学生和老师这对“学习共同体”的互动学习、共赢发展,以数学的魅力感染和熏陶学生,让师生、生生的交流充满着激情,涌动着灵感,弥散着人情味,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