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体验—— 架起品德课程与生活的桥梁
2012-04-29林桂玉
摘 要:要将儿童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乐,在活动中学,构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课程;活动;体验;习惯;情感;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31-02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情致,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实施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有效教育,并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乐,在活动中学,构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如何使活动行之有效,让学生受益一生呢?
一、引导情景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合儿童表现、有感染力的情景,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指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例如,二年级上册《保护骨骼》一课,意在让学生坚持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采用了讲授、欣赏、比较与练习结合的教学策略,从讲述导入,讲骨骼是身体的支撑,像盖房子的墙与柱子,医学上讲人体有两大痛:骨痛和神经痛。严重的骨骼病,使人走不了路,干不成活,生活不能自理……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接着我让学生观看同龄人日常生活不规范的坐、立、走姿的录像,之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坐、立、走姿势,对比讨论坐正、立直、走稳的基本要领。紧接着播放国旗护卫队战士飒爽英姿的升旗仪式及国庆阅兵式的录像,孩子们在观看中个个瞪大了眼睛,惊讶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呀!太威风了!”“啊!好整齐呀!”有的已经跃跃欲试……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出了学生羡慕、敬佩的神情。这时,我及时地讲述了解放军叔叔为了练好站姿,他们贴着墙根站上三、四个小时一动不动;为了保持纹丝不动,他们头上还要顶两块砖头;为了使腰身挺直,在身上绑上十字架;有的叔叔发现自己脖子有时歪向一边,就在衣领上别上一个大头针,脖子稍一歪,针尖就扎脖子一下,这样才有了他们的“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的神姿。听了介绍,孩子们对解放军更加崇敬了。这个时候,我立刻带孩子们到操场上,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体会,模拟解放军苦练站功,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站、立、走姿势的训练。最后播放雄壮的国歌,模拟升旗仪式,只见他们个个精神饱满、神采飞扬,胸脯挺得高高的,腰杆挺得直直的,俨然自己就是一名国旗小护卫,就是一名小士兵。模拟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意识到坐、立、走姿势正确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还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气质,强化了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要求。
二、指导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使自己设计的活动既贴近儿童生活,又具有教育意义;并将之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社会性情感(乡情、祖国情、人类情)的发展。例如,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祖国真美丽,建设成就大》第一课时中,让学生了解“祖国真美丽,有哪些伟大的成就”就比较困难。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学生对祖国的爱就会停留在浅层面上,学生难有“祖国真美丽”的真实感叹,也就无法产生对祖国的爱。那么,怎样把美丽的祖国深印在学生们的心里?怎样使学生们发自内心地赞美祖国,深爱这块哺育我们的土地?我想,仅仅靠课本上的图片、数字和文字,不会给低年级学生带来太大的感情冲击,因为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非常喜欢观看视频。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特点,切合学生的喜好,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家乡的山水,寻找身边的美丽景色;收集厦门鼓浪屿、南普陀、胡里山、会展中心、园博苑等资料。再用课件播放厦门风光视频。让学生体会厦门的美丽及变化,使学生在厦门风光视频中获得感情体验,淋漓尽致地抒发对厦门的热爱,情不自禁地发出“厦门真美”的赞叹。紧接着,在明理导行部分,设计了两个步骤促进学生情感升华。第一步:说一说近几年来我们的祖国都有哪些伟大的成就。学生从他所知谈到了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第二步,让学生大声说出想对祖国妈妈说的话,让孩子说说想为祖国妈妈做什么。孩子发自肺腑地说:“祖国我为你骄傲”,“祖国我爱你”,“祖国真美丽,建设成就大”,“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在这节课上,我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补充鲜活的素材,从不同角度围绕主题开展活动,使品德教育与生活有机融合。这种学生乐于参与、亲身体验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油然而生“我的祖国真美丽 ,建设成就大”的爱国之情,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激发了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三、设置课外实践体验,挖掘学生潜能
“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亲身体验过的才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并在其中交流情感、培养良好的习惯,发展自己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播种春天》一课时,活动前,鼓励每个学生用一次性纸杯、冰淇淋盒、可乐瓶、饼干盒等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品播种一粒种籽,并把自己观察到的种籽发芽等记录或拍照下来;再到课堂上,登台展示、交流。有的说:“我种的是黄豆,为什么发芽时豆豆变成绿颜色的了呢?我希望与大家共同寻找答案。”有的说:“我从书上知道蒜苗是须根,只要有水就能生长。”有的说:“是呀!我养了一盆水仙花,只要有水就开了,很漂亮!”有的说:“我把水仙花种在泥土里,只要经常给它浇水也开得很漂亮呀!”还有的说:“一个马铃薯可以切成两个或三个种子。”学生边说边示范,还有互相帮助的动人场面。有的说:“我没有种子,怎么办啊?”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同学说:“不要用种子和花盆儿,也能播种春天,只要从操场上摘一根柳枝,插在有水的泥土里,就能长成一棵大柳树……”还有热心的小朋友说:“我还有种子,我给你。”也有的说:“我家没有老师说的那些东西,怎么办啊?”大家纷纷给他出主意,告诉她,没有老师说的那些东西,我们还可以用饮料瓶、盘子、暖瓶盖儿、药盒……就这样,在这“展示板块”,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本质性的转变。他们不仅仅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说出来,写出来,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品质。活动一周后,我们又开始了“我是小小科学家”的实践活动,并做好对比记录。学生们进行种植对比试验:有的分别在沙土、泥土和小石子的缝隙里种植,进行不同种植环境的比较;还有的进行有阳光照射和没有阳光照射的对比试验;有的进行植物被塑料薄膜严密包裹和裸露在外的对比试验;还有的进行用冷水浇与用热水浇的对比实验。孩子们高涨的情绪和探索知识的欲望令我感到惊讶和兴奋,即使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对实践活动也特别感兴趣。在这次种植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懂得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合适的光照、适宜的温度、水、还有空气(CO2)等自然条件,还需要各种营养,也就是各种肥料等。这样,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各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这句认知名言,揭示了体验的重要作用:体验是维系“品德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强化体验是增强“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亲身参与,直接体验,孩子们才能领悟正确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依托活动体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张 娜.品味五彩生活 培养良好品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9):30~31.
[2]陈丽珊.以现行教材内容为依据,编写一份课堂教学反思.海西教育网,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