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衔接

2012-04-29张林静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2年10期

摘 要:孩子进入小学后,通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诸多不适应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家长应该端正心态,不急不躁,查找原因,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特别要增加对孩子的心理关爱,与孩子共同面对问题,解决困难。

关键词:幼小衔接;心理关爱;家长;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06-02

孩子进入小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面对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生这一重大角色的转变,很多孩子往往出现烦躁、易怒、爱哭、爱买东西、尿床、做事拖拉、生病、睡不够等反常现象。这些现象多由学习内容与方式不适应,没有熟悉的朋友同伴,对老师不熟悉,老师关注不够等引起,进而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厌烦感,不自信,最终表现为由原来对学校的向往变成不喜欢上学。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在这个关键时期,孩子们对家庭的心理依赖表现得尤为明显。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在上学之初更需要家校合作。家长参与对孩子能否快速的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家长普遍比较重视孩子入学适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为孩子准备学习用具、送孩子上“学前班”或“幼小衔接班”进行一年级知识的先修、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等等。然而这些对孩子适应学校生活来讲是很不够的,孩子入学最重要的心理准备常常被忽视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孩子入学后还是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状况。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做?

一、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出现了问题,家长首先要冷静,不要着急,不能因为孩子出现了种种的不适应就手足无措或是责怪孩子。有些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原来从来没有这样过,怎么一上学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呢?家长应该清楚,种种的不适应和问题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园各方面表现非常优秀的孩子,到了小学更需要适应。而这种不适应越早地表现出来,越能让我们及早地发现孩子遇到的困难,找到问题所在,及早解决。其次,家长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孩子遇到困难而自己又解决不了时,需要以种种形式宣泄出来,如发脾气、顶嘴、买东西、赖床等等。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帮助,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家长的情绪和态度在这一阶段具有关键的作用。

二、全面了解、查找原因

有了正确的态度后,家长需要全面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

(一)主动找老师沟通

家长要客观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在家的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一般与学校表现不同。对孩子在家的学习、饮食、娱乐、休息等各种习惯,以及他向家人讲述学校发生的事件的想法和做法,都应与老师适当沟通,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孩子。家长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包括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听课效果、作业质量、同学交往等;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正确看待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家长要从事情本身出发,真诚听听老师对孩子“错误”的分析,往往会提高沟通的效果,使双方在教育方法上取得一致。老师的批评是一种爱的表达,是促进孩子发展的一种手段。

(二)与孩子谈话,了解孩子不喜欢上学的原因

要认真的与孩子交谈,详细询问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包括与老师的接触、同学间的交往、学习上的问题等方面。注意与孩子谈话的口气,让孩子明白你是想帮助他。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要明确告诉他这是正常的,你相信他能做好,并会跟他一起努力的。

(二)向孩子的同学了解情况

如果有住在一起的或原来就认识的同班同学,要找同学了解情况。因为有些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不愉快,比如被罚站、抄作业,不会主动跟家长说,有的是已经发生过并对他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他已经忘记了。

三、多种措施,积极应对

(一)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了解儿童心理特点

充分利用现有的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儿童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学习一些教育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要懂一些教育的“大道理”,明白最基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哪些方面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根本的、最关键的因素。有了这些大道理的指引,就不会被社会上各种培训班、各种花哨的教育理论迷惑了双眼,就能根据孩子的需求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二)增加对孩子的关注,特别是心理关爱

语言上多用孩子喜欢听的称呼,多鼓励与肯定,可以用夸张的表情和语气,及时表扬孩子的成绩。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大事小事都要倾听,这是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的最好机会。多陪孩子做作业,讲故事,做游戏,一起看电视,做手工,读书等,一定要亲子一起做。行为上增加身体接触,如抱抱,亲亲,允许在家长身上撒撒娇,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家长的爱,这种心理满足能帮服建立起自信心。努力让孩子保持愉快情绪,特别是遇到孩子心情不好时,一定要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调动积极情绪,减弱消极情绪带来不良心理体验。增加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最能舒缓孩子心中的压力,促进亲子感情。

(三)要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上小学后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接触的同学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会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这时候家长要尊重孩子,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和经验来约束孩子,甚至允许孩子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试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四)和孩子一起制订、改进计划并认真实施

改进计划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制订,在共同制订的过程中让孩子正视自己不足,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努力改进。孩子是真正的主人,家长只是帮助者。孩子参与制订能增加计划的约束力,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不逃避,要努力去解决。改进措施要具体、可行、易操作,还要有奖励措施。让孩子每做一步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的结果,增加改进内动力。

(五)将沟通常态化

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和孩子共同制订、改进计划,并将改进计划告知老师,请老师提出建议,获得老师的支持。定时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告知老师,特别是在家的努力与进步,请老师在适当场合表扬孩子,让他感受到努力与进步的快乐,进而喜欢上学、喜欢学习。

有的孩子入学适应期会比较长,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教育孩子是一生的事,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爱,在陪伴、宽容、理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