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策略
2012-04-29沈娟丽
摘 要: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显而易见。如果在学生心理急剧变化时期没有得到较好的辅导和干预,他们就可能长期沉溺于这种阴影。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帮助离异家庭的孩子走出心理阴影的重任,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有效干预,并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的干预机制,更好地进行帮助,让他们拥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干预;认知;情感;行为;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04-02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社会更宽容人的个性感受,随之而来的是婚姻关系变得日益脆弱。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平均每天约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据笔者统计,我校五、六年级399名学生中共有47名学生身处单亲家庭,占总人数的11.8%。夫妻离婚后反目成仇者居多,老死不相往来,更有甚者为了一些事情长期“硝烟弥漫”。小学高段学生大多是十二三岁,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一个人心理成长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正从懵懂走向成熟,所以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就存在着很多变数。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他们在父母离婚后得不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及时、正确心理干预,就会感到担忧、恐惧,没有安全感,甚至内心创伤终生难以平复。研究表明,生长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报复、敌对和犯罪等心理障碍。可见,夫妻离异的最大受害者不是两个当事人,而是他们的亲生子女。
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对他们进行有效心理干预,需要我们教师,特别是小学高段班主任认真研究。我在担任小学高段班主任的十几年中,对离异家庭的孩子,主要从四方面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
一、进行正确的认知干预,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离异行为
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总是有意无意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离婚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情,意味着家庭破裂和家人四分五裂,更不可能再有家庭温暖。正处在心理懵懂期的孩子总是认为,父母一旦离婚,一方或双方就会抛弃自己,就再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和疼爱,也就没有了家庭安全感。针对这种错误认识,我们要对相关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以正面事例和正确知识,使他们理性地面对父母离异的现实,充分认识离婚并非天塌地陷,更不是世界末日;要让他们知道父母虽然分开了,但他们对自己的责任并不会消失,爱也并不会减少。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取得父母双方的配合,让不在身边的一方多来看望孩子,更多地关心孩子,用父母的实际行动彻底消除孩子的这种顾虑和心理认知障碍,从而未雨绸缪,从源头杜绝孩子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进行必要的情感干预,树立离异家庭学生的自信心
单亲家庭的学生也常常是班内的“问题学生”。他们有些可能因行为习惯的偏差,有些可能因学习困难,或者是有些轻微心理障碍,诸如自闭、多疑、过分自尊、自怜等。他们往往心理素质较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更加经不起外人的冷落和剌激;荣誉、奖励也往往与这些学生无缘。因此,我们要积极改进评价办法,比如设置“进步奖”,对这类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点滴提高、纪律上的点滴进步、思想认识上的点滴转变,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尊重、理解和信任,直至给予奖励。特别要保护他们应有的自尊心,捕捉闪光点,引导、帮助这些学生积累积极情感,建立积极的情感体系。这种积极的情感积累有助于形成良性心理循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同时,我们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引导、促进这些孩子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班集体,生成并加强班级归属感、与同学的亲近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师生、同学之间的友爱、和谐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这些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有效的情感干预在这些学生心中树立起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
三、加强离异家庭学生的行为干预,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单亲家庭的人员结构因素会导致孩子沟通对象的单调或缺失,孩子常常无法满足正常的沟通需求;那些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小学高段学生的这种状况尤其严重。单亲家庭中只有离异的父母一方在孩子身边,而农村单亲家庭又往往是母亲舍子离家,这样,父亲的粗枝大叶及其简单的教育、沟通方式就致使孩子面临更大的沟通障碍。孩子没有机会与他人交流思想、倾诉情感,久而久之,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逐渐失去与人有效沟通的能力和勇气。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加强行为干预,积极地和孩子多交流,不厌其烦地和孩子聊天交朋友,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增加他们交流的勇气,促使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们还可以安排班级内比较开朗、活泼的孩子和他们交朋友。比如在课间游戏时有意的邀他参与,用周围孩子的天真烂漫影响他们,从而唤醒他们的天性,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相信经过这样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一定能打破他们自我封闭的“硬壳”,还社会一个生性好动、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
四、集中精力汇聚智慧,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协同的有效干预机制
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我们要把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外在表现开诚布公地告诉家长,还要告诫他们: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自己的痛苦和烦恼,以免给孩子带来不应有的心理压力;平时要尽量多听取孩子的意见,当然,在关心、爱护的同时,也要防止“补偿式”的溺爱。我们还要积极向离异家庭的父母宣传有关法律知识,使他们都能主动、自觉地继续承担监护、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社会责任。必须让家长清楚,只有他们和老师密切配合,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我们还要善于利用社会的教育力量,例如加强关工委工作,聘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校外人士进校,或者和这样的孩子结对交流,或者在节假日或孩子生日时把孩子接到家中感受家庭的温暖。也可以多带孩子们走出校门,参加社区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从而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品质和大方得体的品格。
我们要努力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彻底铲除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土壤,从而让每个孩子都实现健康心理目标。
离异是父母之间的一种无奈选择,我们要尽力把父母的无奈封闭在父母层面,绝对不让这种无奈伤害下一代,相信这也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
我们相信,只要每个班主任,每个教师都做一个有心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够携起手来,同心协力地共同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多一些关爱;并且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科学地引导他们稳步地度过这一时期,就一定能最大可能地减少父母离异对他们的负面影响,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而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能使社会减少很多不安定因素,社会也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